学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依恋性的情感,老师依恋学生,学生依恋老师。比如,我所依恋的老师本来今天有课,可是上课的时候这位老师临时有事请假没来,于是我的内心就产生了一种失落感。一个人对某个老师产生了依恋,在上这位老师课的时候就会很专心,注意力很集中,上课的效果自然会很好。如果老师和学生没有产生依恋感,就会是另一种情形。
第三,品德培养功能。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一种经久不衰、最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力量。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来看待人与人的关系,从中体验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相处的准则。
学生品德的内容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中都有具体的描述。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老师的师范表率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老师的师范表率作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润物细无声,力量非常强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固然要起主要作用,但作为学生也应该积极配合,主动努力。
第一,要尊重老师。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社会道德行为的榜样,教师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十七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像蜡烛一样,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作为学生我们要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付出的劳动。
尊重老师,就要讲究起码的礼貌与礼节。遇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上课要专心听讲,对老师有意见和建议要用委婉的语气、适当的方式和适合的时机向老师提出来等等。
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古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翻开中国数千年历史,你会发现,善良的人们历来把教师视为崇高而神圣的。古代曾将“师”与“天地君亲”供奉在一起,将“天地君亲师”作为自己恭敬的对象。天,迷信的人指自然界的主宰者;君,是君主,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的称皇帝;亲,就是父母;师,就是老师,传授知识技术的人。把老师和天地君亲放在一起,可想而知,当时老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非同一般。
第二,要理解老师。理解老师,要学会正确地看待老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老师,难免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也有错怪、冤枉我们的时候,也有说“不知道”的时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是人,他必然会有缺点和错误。我们要学会宽容,宽容老师的缺点和错误。一个人宽容别人的错误越大,越显出你的超越。老师也需要爱,老师也需要真诚的心来抚慰,来自学生的爱和真诚,友谊和谅解,会激发老师的情绪、干劲,会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
理解教师最有效的途径是“角色获得”,即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体验教师的角色,了解教师的情感和期望。老师是长者,做学生的应该把他们置于长者的位置,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被老师误解了,当老师误解我们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首先,要学会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比赛场上有裁判的误判,诊断室里有大夫的误诊,那么,老师有错怪学生的时候,就不足为奇了。再说,老师的错怪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其次,面对老师的责怪,千万不可火冒三丈,与老师顶撞。等事情过了以后,老师的心情平静了,你再去和老师交流,说老师你错怪我了,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这个时候老师一定会有感触,他会打内心里佩服你这个学生,会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也有的学生做不到这一点,从而与老师产生矛盾,做出了不礼貌的事情来。再次,如果某些老师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不相信你的任何解释,你应该拿出气概来原谅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老师证明自己。有些错怪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就会清楚,不必急于解释。
常常听到学生私下里议论,说某某老师太偏心,对学生的态度不一样,对学习好的学生总是笑脸相迎,对学习差的学生总是冷面相对。我们怎样看待这种“有亲有疏”现象呢?首先,应该承认老师对学生“有亲有疏”是一种正常现象。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情趣爱好接纳别人,和自己相同或相近的愉悦,和自己相差甚远的产生防卫心理。在我们心里你不也是把所有的老师分成几等吗?有的老师我很欣赏,有的老师一般,有的老师我有点排斥。其次,老师适当的“有亲有疏”具有一定的奖惩作用,不完全是消极的。这种做法具有扬善抑恶、褒优贬劣的作用,这对树立好的班风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老师对善、对优给予亲近,就是鼓励学生更善、更优;对恶、对劣给予疏远,就是要让学生
<< 上一页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