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人生就是受苦。”她是一个以苦为药的人。
同学们,也许当你面对周围成绩优异的同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许你的梦想看起来很遥远,不容易实现甚至遭到他人嘲笑,也许你没有别人顺利富有漂亮,但是请你一定相信,苦难、挫折是理想的敲门砖,放弃是一种懦弱,逃避不是我们的真本色!
第二,正确面对失败。
大科学家爱迪生在研制白炽灯泡时,为了寻找一种高效率的灯丝材料,做了一千两百次试验,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一个愚昧无知的人取笑他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两百次。” “不,”爱迪生反驳道,“我证明了一千两百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这正是一个很大的成就。”大科学家以“无用”的材料作为无可辩驳的反证增强继续实验探索的自信。
有位哲人说:“失败的味道挺苦,包含其间的道理却是甜的。”可见经营“失败”就是一种“高明”。
有一位旅行者,走到了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在那里他发现了一大片兰草。经仔细辨认后,他确定那是兰花中的珍品:佛兰。旅行者惊喜之极,决定把这些花带回城里出售。旅行者找到一户农户,想借一把锄头。当憨厚的男主人明白了旅行者的来意后,很爽快地把锄头递给他,只是提出一个要求:跟着他去看一看是怎样的一种花儿,竟让旅行者如此着迷。
看过之后,农民很是失望。“原来是这种自生自灭的小草!我们这里的人谁都不要,这草是没用的,我们曾割回去喂牛,可是它嗅也没嗅一下呢。”说完,农民遗憾地走了。几天以后,旅行者回到了城里,带回去的几十株佛兰,很快地使他成为富翁。
其实,世上本没绝对无用的东西或失败的事物,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或者在不同的际遇里,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
人生也是如此,这世上本没有天生无用的人、天生失败或者天生成功的人,关键是你处在什么位置,或者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所以不要说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能,只不过你就像那株佛兰一样,还没有被发现而已。那么,我们何不换一个角度看自己,试着走出去,充分展现自己的长处,在“平庸”中挖掘亮色,从“无用”中寻找价值。因循守旧,只能让人的生命囿于一种苟且的状态,创新求变,则会将生命推向极至。
第三,从当下做起。
《论语》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就是说实干比夸夸其谈更重要,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条街上开了三家裁缝铺,每家都想招揽更多的顾客,于是第一家在门前挂了块牌子,写着:“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第二家在门口挂上了一块更大的牌子,写着:“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第三家只在门口挂了一块很小的牌子,说:“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当然,第三家的生意成了最好的,因为他懂得从眼下做起,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行动的力量是最为强大的,再高远的坐标,都必须有一个朴素的起点。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好比风筝和线的关系。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行动。
第四,要完善自己的内心。
有一个寓言,说有个人得了严重的抑郁症,他吃不香睡不着,生活已经完全失去了乐趣和意义。他向心理医生求救,医生告诉他一个方法,去看一场全国最有名的一位喜剧演员的演出吧,所有人看了他的演出都会开怀大笑,忘怀得失,看看你的症状是不是也能得到缓解。听完医生的话,这个人泪流满面,他艰难地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我们很多人都容易在社会角色个失去自我,为了理想埋头奋斗的时候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心灵。只有我们的内心淡定从容,才会舍弃那些激烈张扬的外在形式,听从安静的内心深处的声音,从而把自己更大的理想,坚定地放飞出去。
我还看到过一个寓言,他说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家里没有父亲,她跟自己的妈妈相依为命,做手工品,然后这样长到了18岁,18年来她过着太贫寒的生活,所以她从来没有自己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因此她也很自卑很自卑,这就是她生命里的缺憾。
后来在她18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破天荒给了她20美元,跟她说,这是你的劳动所得,你用这个给自己买个圣诞礼品吧。她简直是大喜过望,但是她还没有勇气从这个小镇上堂而皇之地走过,她捏着这个钱绕开人群,贴着墙角,走在路边上,一路上她看着所有人,都认为这些人的生活比她美好。她心中不无遗憾地想说,我是这个小镇上最抬不起头来的一个寒碜的女孩子。路上她看到了自己特别心仪的小伙子,她就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有个盛大的舞会,不知道谁是他舞会上的新娘,谁能够有这个荣耀呢?
她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躲着人群,来到了那个商店。一进门她就觉得自己的视线被刺痛了,她看到那个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那么她呆呆地在那的时候售货员就叫她:小姑娘,你过来,你的亚麻色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