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如果你作为一个优等生,学分级还挺高的,但一跟人谈话,思想很苍白,精神很空虚,对国家对民族没想法,对社会问题对环境污染 对民生疾苦没概念,上到现代化,下到粮油价,你什么感叹、什么愿望都没有。那我就要问,我们培养你做什么呢?我们培养的是人才。什么叫人才呢?首先是有思 想的人啊。不仅有知识有能力还要有思想的,才叫人才。一个国家、民族的事业是代代相传的,下一代必须比上一代强。就像你们必须比你们的父辈更好,你们家才 有希望,国家也是这样,大学也是这样。如果你在上大学期间,你崇拜老师,背诵课本,除此之外别无他物,那就完了。
七十年前,我们中央大学的老校长罗家伦教导学生说:“总要集中精力,放开眼光,努力做出几件伟大的事业,或是完成几件伟大的作品……凡事总须从 伟大的方向做去,民族方有成功。”简言之,你要有热忱的思想、公益的精神,学习时朝气蓬勃、志存高远,毕业后要利国利民、经世济用,一个人的价值,与他对 社会的贡献度是成正比的。思想要深刻,但不极端,精神要自由,但不放任。
第四,教养。什么叫做教养?我先从故事讲起,一些海归人士告诉我我们说,在海外是非常容易识别亚洲人的,与此同时,最容易识别的就是中国人。为 什么能把中国人和日本人、韩国人分开来呢?原因很简单,在公共场合的表现不同。在楼上趁人不注意倒一盆脏水下去的一定是中国人,在公共洗手间里随地吐痰 的、龙头没关紧的,或者在餐厅、在机场高谈阔论的,在运动场丢下垃圾的,与人做生意时不时说点谎话搞点小聪明的……常常是中国人。甚至在海外,越南人似乎 都比咱中国人显得有教养。听了这个评价,大家一定很不舒服,不过仔细想想,这些事情,其实从我们的校园里就开始了。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几代学人从历次残 酷的政治运动中失去的,不仅是经营国计民生的能力,而且包括知识界固有的文化教养。这是大学的不幸,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不幸。
教养,最浅表的层面叫礼仪,就像给上课的老师倒个茶搬个凳子,见长辈、领导的面问声好,等等。懂礼仪没什么大不了,是常规;但是,不懂礼仪就意 味着不懂规矩,不体面。我到香港台湾,感到他们的校园里很有文明的传承。尤其在台湾我印象特别深刻,他们的所有文化细节都似乎应验着我对整个中国文化传统 的原初假设和理解:学生在学校走廊里,遇到老师过来了,只要看上去像老师的,对面过来的同学们都会点头,有的严肃一点的,来一个鞠躬。请教问题,老师回答 了,学生一定说谢谢,然后点头或者鞠躬。但在我们的校园里面,这些年,老师之间,同学之间,老师同学之间这种礼节就少了很多。就拿迟到来说,上课同学迟到 难免有之,但我们是怎么迟到的呢?有人会大声敲门,喊“报告”,好像迟到了有什么得意的心得要宣布一下似的,然后大步流星走到座位上,左看两眼,右看两 眼,还沉思一会,“哐当”把书包甩在座位上,然后再拿出一罐饮料戳在桌上,咕嘟咕嘟喝几口水,这时候沉重的坐下,还喘口气:“哎”。这是什么教养?什么礼 仪?不仅无礼,简直是非礼。(笑声)
迟到了,你最好用最小的噪音从墙角溜到你的座位上去,力争像隐形人一样不被别人发现。我在台湾开会,有一次他们副校长迟到了,我看见他差不多是顺着墙角,蹲着,一点一点的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师生们都觉得这是常规。
所以,在教养的深处,不仅是礼仪,而且是起码的公德心,而且是一这种高贵的文化气质。
所以在课上,我要求学生,与同桌可以说话,但是要耳语,不能被别人听见,你说话是私德,被我听见就是公德了。累极了可以睡觉,但是不能打呼噜, 你睡觉是私德,打呼噜被我听见就是公德了。(笑声)所以在课上,我要求学生倒茶、搬凳子。在课下,我要求学生写信、发短信、写邮件要有完备的礼貌格式,诸 如此类。因为,我觉得在这种积久的训练中,学生终将在教养上、在文化上、在社会交往上收益。
第五,真性情。你要做个有真心、有感情的人。这种真情,大到对国家的感恩之情,小到对家人的人伦之情。刚才讲了四个大学教育的内容,但是,在以 上四条都实现的情况下,有一种大学生涯还可能是失败的。这人上大学了,也毕业了,他在这大学生活过,也存在过。但他的生活没有感情可言,好像是为某个机械 空洞的目标活着。就是:我来,我听课,我毕业。没快乐,没乐趣,没感情,也谈不上真诚和激情。我怕出现这种机器怪物,饱读诗书却毫无情趣,看见人握个手, 握手时很机械,脸上毫无没表情。你讲个幽默故事,他都不会笑,笑,也比别人慢,比别人勉强,好像是给面子笑的。(笑声)就连汶川地震了,也是领导让捐就捐 一个,让捐多少就捐多少。同学有苦恼,也不会想到去安慰一下。业余爱好没有,什么都不沾,就爱考试看成绩。这样对社会固然无害,可对你本人这一生是很有害 的。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