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专业,但历史学教授说我的历史学知识积累能达到硕士二年级水平。
读书的过程,不是财富直接拥有的过程。我们不需要过早的去患得患失,如果说把受教育看成是一种投资行为的话,它一定属于长线投资。所以过早的审视自己受教育的成果,甚至仅以毕业后的工资来衡量大学的价值,都是一种短视。高等教育属于文化软实力,是一次对于我们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作用的心灵洗礼。因此,我建议大家用这样的一个比喻来审视和看待我们大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我们就是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条路或宽阔或狭窄、或平坦或坎坷、或风景秀丽或一片荒芜、或人群喧哗或形影单只、或收获颇丰或多得无几,我们现在只是刚刚走上了这条路,不要试图一下子就去看到这条路的终点是什么样子,即便是走到了尽头,也不要着急给这条路下结论,待到我们站在更高更远的人生落脚点之后再回望这条路,因为距离的太近,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所以站的越远,才能够看得越清楚。
五、大学是一段年轻时代美好时光的最后享受。
总以为毕业是件距离自己特别遥远的事情,记得读大三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学姐身穿很正式的服装走上教学楼,她其实平时穿衣服不怎么讲究,她告诉我她要去上她人生的最后一次课程。这让我觉得很伤感,但很难做到感同身受,因为那时自己依然固执的以为平顶山学院仍然不容置疑的是属于我自己的地方。
起初,开始平顶山生活的时候,总觉得这不是属于自己的地方,总会记错教学楼的位置,把1、2号楼当成是3、4号楼;总是在逛商场的时候,从一个门进去,从另一个门出来,就搞不清楚方向……于是,用三年多的时间熟悉这里,最终习惯了在平顶山这个城市生活的节奏,习惯了在丹尼斯、九头崖超市搞活动时双手拎着日用品走进学校的大门;习惯了在老餐厅旁边的水房安静的等待着热水一缕缕的流进暖瓶,并耐心驻足观看因为打水引起的各种小摩擦;习惯了在68路车上自己安静的坐着,并安静的看着别人不那么安静的站着的姿态……但是每个人的人生路程总会出现一些新的路口,会改变那些以往你所熟悉的一切。记得毕业前最后一次坐68路车到市区的时候,那天天气很热,车上的人很少,每个人都有位置,车走到南洛高速路口的时候,我不自觉的朝着窗外看了看,因为我总感觉那个位置是这个城市很美丽的地方,身边的人对我讲“嗯,再看一看这里吧。”这句话刚传入我耳朵,眼泪就刷的一下流了出来。我虽是表演学的硕士,但我从不以为自己是个很好的演员,因为我的每一滴眼泪都流的那么真实。离开学校前的那天晚上,宿舍几个人最后一次聚在一起聊天,那些曾经在我看来属于“没心没肺型”的人都哭的很伤心,杜九阳跟我讲:“这会儿还有另一个学校在等着你呢。”我说“可是,那个学校,已经没有你们了”。
毕业那天,我一拨拨的送走我的同班同学,那天的天空很阴,刮着风,没有下雨,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泪如雨下。我想,大家并不完全是因为舍不得离开学校,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走出平院的大门,意味着就要义无反顾的面对诸多崭新的挑战。大家对于未知的未来都存在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甚至没有完全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就被推入了社会这所大学的洪流当中。
对于现在大一的你们而言,过多的考虑毕业之后的事情,甚至陷入对所学专业的质疑和前途的忧虑,我认为都是一种杞人忧天的思维;但一味的享受大学自由生活的狂欢,我认为都是一种缺乏忧患意识的行为。那么,怎样把握这二者之间合适的度,我建议大家:以专业学习为主,加之以社会实践、校园活动为辅。不要以为我们还有很多时间去挥霍,不要以为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去犯错,请记住:且行且珍惜。
实事求是的讲,毕业后这段时间的生活并不快乐。我利用暑假时间实地查看了班级同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家在省内的同学大多工作在郑州,那是一个交通超负荷运载、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有的同学工作的地方离住的地方需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准确说是站公交;做摄影摄像工作的同学在洛阳机场的空旷场地上顶着39度的骄阳拍外景;做剪辑后期工作的同学为了完成剪片任务常常在电脑前熬得通宵达旦……看到这些,我会感到很心疼,但也会觉得很欣慰。TA们正在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创造价值,TA们正在朝着自己规划的人生图景而努力奋斗。如果说,走进大学是历久弥新的青春扉页,那么,走进社会就是波澜壮阔的人生大学。所以,大家要先在青春的大学里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17年我们一起毕业的时候,才能在社会这所大学里绽放的更加多彩绚丽。
结束语:一直以为幸福在远方,在可以追逐的未来,我的双眼保持着眺望,我的双耳仔细聆听。直到后来,才茫然的发现,那些曾经唱过的歌、爱过的人、牵过的手、走过的路,所谓的曾经,就是幸福。能在这片“一个月只刮一次风,一次只刮一个月”的土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