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腐败成了一种文化,就意味着不参与腐败就不行。对于一般百姓而言,如果不使用一些请客送礼甚至行贿的手段,很多事都办不成;而对于有个一官半职的人,如果不加入到腐败的行列中,就很难生存下去,特别是那些手中握有实权的人很难逃脱腐败文化布下的天罗地网。在这种腐败的文化尤其是腐败的官文化下,即使有个别清正廉洁者,在腐败氛围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同流合污。如果真想洁身自好,则可能受到孤立、排斥、打击,甚至被调离工作岗位。所以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好人”被“坏人”拉下水,“好人”越来越少,“坏人”越来越多,以至最后一个地方或部门所有的人都被腐败的官文化所腐蚀。近年来屡屡发生的一些地方和领导班子在反腐败中被“一锅端”,就很能说明问题。这正是为什么虽然我们打击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但腐败之风仍然难以刹住甚至愈演愈烈的深层次文化诱因。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我们反腐败斗争的艰难之处是在于缺少一种反腐倡廉的文化氛围,没有一种良好的文化形态来激浊扬清,敦风化俗。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文化氛围。这就需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普及法制观念,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香港在70年代的“廉政风暴”中,除了惩治和防止腐败行为,还注重开展“价值革命”,以提高公众对腐败的认识、对政府的信任及伦理道德标准。廉政公署不仅通过访谈和大众传媒来进行宣传教育,
目,努力达到一社一品。在居民条件较好、党员多的社区,可以组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开展结对帮扶、结贫思廉等活动;在群众和青少年儿童较多的社区,组织开展“崇孝敬廉”教育等活动。
二要体现“多样性”。要注重结合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多样性的廉政文化活动,使廉政文化渗透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身在社区的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廉政文化,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要充分发挥社区文娱骨干的作用,通过组织文艺宣传队,把发生在大家身边、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整理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使党员干部和群众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以增强教育效果。要充分利用这次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利用身边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社区居民,使每一项教育都有情有理,入耳入脑。同时,还可以通过开设社区党建廉政论坛、社区服务、黑板报等专栏,推动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开展。
三要体现“实效性”。在创新活动载体时,要突出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虚功实做,真抓实干。坚持把促进社区发展,促进党风政风民风好转作为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分析研究社区发展的难点、党员干部关注的热点、群众反映的焦点,找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
在正确把握廉政文化个性和特色的基础上,我们要设计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乐于参与和接受的活动。
一要做好社区宣传文章。要通过在社区开展廉政文化园地、举办廉政文化宣传专栏、发放廉政文化知识手册等形式,让社区居民知晓廉政文化,从而积极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中来。开展宣传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或载体。
一是建立廉政之窗。专门收集、订阅有关党风廉政书籍、杂志,在社区图书室开设“廉政图书角”,在社区宣传栏开展“廉政宣传之窗”,定期更新廉政报刊、宣传图片,方便社区群众阅览。目前,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多数社区还没有能力设立专门的廉政文化图书室,也不可能新建专门的廉政文化宣传栏,因此,我们要因陋就简,在现有的社区阅览室中开辟出一个廉政书角,在已有的宣传窗中拿出几块展板用于长期的反腐倡廉宣传,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廉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