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机时,尽管使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企业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却不减反增。劳模评选的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全国先进工作者、东北电力学院教授周云龙认为,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社会需要更多有技术、有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
全国总工会近年来完善劳模评选标准,在继续提倡“无私奉献”的同时,“对事业有突出贡献”成为首要标准。不断丰富的劳模精神内涵引领着时代风尚。
我国劳模构成正由体力劳动者向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并存、生产者与创业者并存的方向发展。
“劳模精神的内涵丰富了,但劳模精神的本质并没有变化。”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说,劳模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本质要素都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
已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金牌工人”许振超,前不久应邀来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班,与劳模学员展开了一场对话。
来自黑龙江的学员郝传晶问:“你获得这么多荣誉,最看重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