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为我校在甘肃省第六届“挑战杯”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们颁奖,看到同学们用辛勤汗水换来的硕果,我由衷感到高兴。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校指导教师,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1989年以来,已先后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举办过十届。它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鼓励大学生关注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回想首届“挑战杯”,只有区区300人参加比赛,一度被认为是“高门槛”的精英比赛。而到今天,其知名度不断提到,远播港澳地区甚至欧美发达国家,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奥林匹克”。参与人数也呈现爆炸式增长,在山东大学,最近每年参与挑战杯的学生数量在5000人以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在4年期间,平均每人都要参加一次以挑战杯为核心的科技竞赛。不仅如此,“挑战杯”已由象牙塔走向社会,成为群众性赛事,成为联系大学生和企业的纽带,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示科技创新的价值和魅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成绩早已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很多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通过“挑战杯”发现了自己。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国芯”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并占据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以上的份额,其创始人就是当年代表中国科技大学参加“挑战杯”的邓中翰;正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戴戈,从中学开始就被老师认为是“不务正业”,这个在正常考核体系内不被认可的学生,却在东南大学就读期间三度问鼎“挑战杯”,留下“挑战杯”史上的一段佳话。《金山毒霸》杀毒软件的编写者陈飞舟,大学三年级在“挑战杯”竞赛中的项目《dos小型软件开发工具箱》获得了鼓励奖。他说,虽然我获得的奖项不高,但当时的参赛经历为我日后的研发道路奠定了基础,甚至影响我的一生!
今天的“挑战杯”,早已不只是一门竞赛,而逐渐成为中国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催化剂。20年来,先后有200多万名大学生登上挑战杯这个舞台,从实践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寻找自己的位置,从而受益终生。
在我们甘肃省,“挑战杯”自1996年在兰大举办至今,共经历了六届。其中,我们兰大曾五度问鼎挑战杯。在为成绩而自豪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起步较晚等原因,我校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广泛性和积极性、以及提交作品的质量和水平,与国内顶尖高校还存在差距,在历届挑战杯全国竞赛中的成绩并不令我们满意。
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团委等部门每年都在尽可能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努力引导和鼓励同学们积极参赛,例如构建校内创新创业平台,并将挑战杯获奖情况纳入成绩评价体系以及推荐免试研究生过程中。在信息学院,自xx年就在榆中校区建立了本科生创新实验室,让有兴趣的同学很早就可以开始动手实践。
同学们,作为多届挑战杯的指导教师和评委,我在这里为大家提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