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开场合发言,总是一件让我紧张的事。为什么紧张,理由有三条:一是我怕听我发言的人已经铁了心,不管我说得好不好就是不鼓掌;二是怕我还没有讲一会就不断有人出去小便;第三我更怕那些出去小便的人再也不会回来。div id="hzh1"> div id="hzh1"> div id="hzh1"> div id="hzh1">
学生们似乎见怪不怪,大家都说习惯了就好。我不知道此言的真与假。搁在我身上,我肯定是做不完这么多的作业的,即使做完,也是没有质量的。作业的繁重,带来的是学生空闲时间、自我支配时间的极度匮乏。而这种匮乏,最终引发的是学生想象力的缺乏。
在《爱因斯坦的哪句话令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坐不住!》一文中,爱因斯坦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令人震撼。他是这样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杨振宁、丁肇中教授也谈到:中国留学生一去西方国家,大多是属于回答论证课题的水平,而提出课题的恰恰是考试成绩比他们差的西方青年学生。钱学森老人已然驾鹤,但钱学森之问言犹在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缺乏人才长远规划的短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和选拔机制,怎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
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有没有想过怎么回答“钱学森之问”?我们有没有可能还给学生异想天开的勇气与能力?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教育智慧和担当?
我想当哪一天我们的黑板上不再是密密麻麻的作业,学生的脸上有了生动的笑容,每个人都敢胡说八道、异想天开而不怕被人嘲笑的时候,才是我们的教育走向正途的时刻。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祝大家幸福生活,快乐工作!
教育路上,小李愿与诸君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