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科技创新。要把科技强农、科技兴农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大力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实施一批农产品及精深加工的科技攻关项目,培育高产高端高效农业。要以贯彻今年中央1号文件为重要原则,依托省城科教优势和工业优势,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要抓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把优质种源和科技知识送到农村。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
第四,切实加快脱贫增收步伐。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我们要全面把握新阶段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在片区开发、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科教扶贫、改善农村民生等方面下功夫,着重研究解决低收入农民的增收问题,重点通过在贫困地区布局一批重点工程和产业项目,确保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或从事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力争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幅。无力脱贫的农户要全面纳入低保范围,加大补助力度。要加大异地扶贫搬迁力度,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相关部门和县(市、区)要加强底数摸排和政策的拟定实施计划,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三、高度关注农村民生问题,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城乡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更大的是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民生领域上的差距,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必须从全市发展大局考虑,从群众长远利益出发,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民生建设。
第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新的“五个全覆盖”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集中资金和力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抗灾能力。要大力推广先进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把让农民喝上放心水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要深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农民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围绕解决好根本性和普遍性的民生问题,建立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坚持不懈地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着眼于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要从最困难的群众抓起,完善覆盖全体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巩固农村养老保险成果。要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孤儿救助等政策,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要切实解决好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更加注重农民在土地、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益,切实解决好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移民安置、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大幅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要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妥善处理各类涉诉、涉访问题,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加强组织领导,齐心协力做好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
实现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对我市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切实做到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真正从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考核奖惩等各个方面体现“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县乡两级是工作和责任主体。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作为直接责任人,要亲自研究、亲自决策、亲自部署,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精心谋划、靠前指挥。市县两级要按照省里要求,设置专门的扶贫机构或干部下乡机构。相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更好地整合资源和要素,安排好项目和加大投资,形成各种力量合力兴农的工作格局。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增强基层组织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要把农业农村工作,尤其是农民增收和扶贫开发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具体化、项目化,纳入年度考核范围,根据考核结果奖优罚劣,营造做好“三农”工作的良好环境。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今年,中央明确要求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