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上海外贸学院、同济大学等28个特色培训基地,强势推进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学历教育四大培训平台建设,推动基层干部走进课堂,在加强学习中提高素质、提升能力。同时,通过组织赴新加坡、德国学习培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系列高层讲座等途径,引导基层干部打破地域局限,培养开放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力。针对村级干部特点,我们积极实施以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实践锻炼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素质教育工程,提高了其驾驭市场经济及对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四是真情关爱,完善保障机制。我们对农村基层干部既严格要求,又切实关心、爱护,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尤其是对最基层的村干部队伍,我们建立完善了激励保障机制,全面实行村干部工资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其中,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实行统筹贴补,确保一些薄弱村的干部待遇得到保障,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拓展新的领域,不断提高“三级联创”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我们确立党建工作“全覆盖”的理念,主动延伸工作阵地,将村民小组、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等新领域纳入“三级联创”范畴,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1、主动关注村民小组新领域。目前,村民小组在促进农村发展稳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此,我们市委专题对全市5321个村民小组实施全面调研,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村民小组长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及应享受的待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村民小组长对土地管理、二次分配、农村社保等现行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完善了考核激励机制,加强日常督查,每3年评选一批优秀村民小组长,以此来激励和调动村民小组长的工作积极性。通过进一步延伸基层党建网络,夯实农村社会和谐基础。
2、积极开辟农村社区新领域。针对农民向市民转变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我市率先把社区引入镇村,并把农村社区作为基层党建工作新的阵地。去年以来,我们在城区四个街道建立了党工委,在农村普遍建立村级社区党支部。在此基础上,创设了流动党员管理站、在职党员工作站和47个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为党员及群众提供广泛服务。我们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内在需要,在全市构建了统一的“1890社区服务网”,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得到周到的社区服务。我市社区党组织还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各种载体,推动社区居民素质提高,为城乡文明同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3、巩固提高非公党建新领域。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我市农村迅猛发展的状况,我们注重把非公经济党建领域的突出问题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予以研究解决。一方面,切实做到“无空白”。全市760家具备条件的非公企业均建立了单独党组织,应建已建率达100%,11家全国500强民营企业除2家党员人数较少建立总支外,其余9家均已建立党委。针对大部分非公企业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客观情况,我们率先推行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共选派1300多名党建工作指导员,派驻到xx多家非公企业,为推进企业党建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努力实现“有作为”。xx年8月,我们以金港镇丰立公司为试点,在苏州率先开展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公推直选工作。我们进一步完善监督考察制度,对非公企业党组织班子专题考察调研,帮助企业党组织进行自我完善。今年以来,我们对全市非公企业后备干部进行了全面摸底,精心挑选了100名德才兼优的年轻企业干部,建立了市级非公企业人才库,并将进行大规模培训。我们依托1500多个党员示范岗和8300多个党员责任区,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加速实现基层党建与企业发展的互动并进。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