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采取综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在政策措施上做到“多予、少取、放活”。“多予”,就是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尤其是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农业信贷的力度,普遍推行小额信用贷款,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少取”,就是要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放活”,就是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要把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逐步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构成中和农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要积极实施城乡联动发展战略。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来抓,作为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重要依托来抓。
要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形成对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以结构调整、体制创新、技术进步、对外开放为重点,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上新的台阶;努力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变化,调整优化乡镇企业结构,加快乡镇工业示范区、企业集团、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使乡镇企业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更加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及农村服务业,实现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增长。同时,要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和各种中介流通组织的作用,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要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我县城镇化水平偏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的状况。要按照科学规划、规模适度、功能配套、突出特色的要求,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要把小城镇作为乡镇企业合理集聚的有效载体,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启动和扩大农村消费,充分发挥小城镇增加农村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多维功能。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小城镇投资、建设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在加工、贸易和旅游等方面形成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使一批区域中心镇成为明星镇、富强镇。
要鼓励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城务工。我县每年农民的劳务收入报酬均占其年度收入30%以上,外出务工经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关部门和乡镇对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要合理引导,完善管理,做好信息等服务工作。要积极发展各种劳动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进城务工农民的劳动合同管理,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狠抓农业技术创新,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为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进一步突出科技教育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先导地位,着力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具有长寿特色的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要加强与国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联系,充分发挥县级农业技术部门和乡镇农技部门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为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鼓励农业科技入股、科技有偿服务、创办科技型龙头企业等形式,促进高新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速先进农业技术成果向农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积极引进、示范推广名、特、优、新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扶持具有一定优势的科技创新主体,按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原则,逐步建设几个具有较高水平、较强辐射带动力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继续强化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分别承担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技术工作,特别是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测报、预防等,应切实抓紧抓好。对大范围的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要建立健全快速扑灭机制。把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逐步改制为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实体。
结合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工程项目,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普及国际国内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利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先进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搞好种子工程建设,计划、财政、科技等部门要增加对良种繁育基地和良种加工设施建设的投入。
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信息体系的建设,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切实抓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搞好农产品检验检测,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让有毒有害的农产品上市流通;要从农产品生产源头抓起,逐步推行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和实施质量安全标准,建立健全优质农产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