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组组长,小语教师的总编——李振村,在他的访谈录中就提到:没有诵读,使我们远离大师,诵读应当成为学生的童子功,诵读是让我们的孩子过一种更有诗意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经典诗文中蕴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性元素,我们的责任就是不断挖掘这些人性元素,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他们,让孩子的心在这些美好的情愫的浸润下变的柔软,让感觉变得敏锐,从而让人生变得幸福。这学期我承担了由李校长主持的《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从而更加多的关注经典,引领学生更快的走进经典。于是每天7点30到7点40之间,师生共同阅读古诗词,下午上课前我们以练字的形式,手写古诗词,当然也可以自创。并在平时的课堂中注重引入经典。比如通过对联、古文接龙、成语荟萃等语文实践活动,引入经典。当然可以通过班队会用歌唱、舞蹈、朗诵的形式再现经典的魅力。作为孔孟之乡,利用“本土化”策略,了解孔子及孔子文化,读身边的经典,了解身边的大师,学生会倍感亲切。当然借鉴也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有的学校把各个教室办成了经典诵读“主题馆”,有“李白馆”、“杜甫馆”、“童话馆”……,我就把每组分成一个“主题馆”,由每组中的同学轮流当馆长,每组都有各自的主题,分头查找,兴趣盎然。并学期末有评比,看哪个馆管理最完善,点子最多。馆内同学收获最大,就被评为“优秀主题馆”。每个优秀主题馆的同学都有奖品。我发现到期末,学生由原来的惧怕背诵,到只要背诵文章尤其是古诗文,就跃跃欲试,情绪高涨,希望对经典的美好体验能伴随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
可以试想一下:假如我们能够给孩子一颗诗心,让他们能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面对日出日落、风霜雪雨等寻常的景致,面对人情百态,能够萌发一些诗意,唤醒一些诗情,该是多么幸福的人生体验!所以,我要说:让我们与经典为友,读书学习,是一剂灵丹妙药。它不仅会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获得一种“定力”,而且也能填补我们日益贫乏的心灵。我们应该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要成为一个永不满足的学习者。当我们的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思维火花就会闪现,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丰腴,就能用思想来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用思想去陶冶学生的心灵,用思想去滋养后中的人格。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肖川教授所倡导的完美教学即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精深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值的期待;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性物理。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