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认识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发展的思路解决新矛盾、取得新突破,努力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三要处理好财政增收与群众增收的关系。县域经济是农村、农业经济的载体,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强市富民”的必由之路。“强市富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一方面“强市”是“富民”的保障,另一方面“富民”是“强市”的基础。但是,“强市富民”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同重心,二者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就县域经济产业发展而言,发展农业是“富民”的根本,发展工业是“强市”的支撑;同时,农业的发展为县域工业积累资金、提供原料、开拓市场,工业发展又通过农业机械化和新技术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力提高,通过需求变化和市场导向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通过工业带动农业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专业分工和产业组织的完善,从而推动农业的进步和产业化。四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我们无论是基于自身长远发展,还是基于对全社会、对子孙后代的责任,都不能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对资源的恶性“透支”上,把增长建立在粗放的生产和经营上,要积极探索低耗高效的长远发展之路,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些新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协调”:一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快,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慢;二是产业发展不协调,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三是打基础与快发展之间不协调,工业发展的平台建设、城市和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欠帐比较多。这也是整个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吉林省作为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欠发达省份,要破解这一共性问题,实现科学发展,我想,应实施好“三大战略”:
一是“同城化”发展战略。所谓“同城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邻城市之间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互为依托、功能融合、空间连接的现象。它使得区域整体及区域内的城市都具有更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实力,能发挥出中心城市更大的带动效应和集聚效益。“同城化”主要体现在金融、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政策等领域。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区域和城市提出并正在走向“同城化”的发展道路。较早“吃螃蟹”的香港和深圳,正在进行时的郑州开封一体化、沈阳抚顺同城构想以及尚有争议的沪杭交通联城等,“同城化”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探讨和样板树立,已被普遍认为是当前城市化甚至全球化发展的一大趋势。实施同城化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矛盾和摩擦,消除行政壁垒,开拓共同市场,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而我省出台的长吉图先导区构想完全符合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对于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整合邻近城市资源,实施基础设施共享,增强产业优势互补具有重要作用,尽快完成规划并早日付诸实施对于促进吉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
二是工业强市战略。由于地域和历史等原因,吉林省多数县、县级市的发展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财政增长难、农民增收难、城乡就业难等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发展速度上不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是一句空话。因此,应牢固树立“项目为基、融资为本”的发展观念,继续强化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抓项目、建载体、搭平台,合理培植资源,聚集高新技术。努力培育高附加值产业,强势推进工业企业集群化,配置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三是民营主体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我们的县域经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突出表现是民营经济起步晚、档次低、规模小,对经济社会的拉动能力有限。同时,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也是增加就业、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这一机遇,大力创优政策环境,创优项目环境,创优人文生态环境,创优服务环境,创优执法环境,加大开放,筑巢引凤,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推进民营主体战略实施,使民营经济真正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