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指引我们应该首先从基础性的荣辱观教育做起,以荣辱观教育来引导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助于个体内在德性的养成。对于个体而言,荣辱感也是个体德性养成的基石。自我修养是个体德性养成的基本途径。德性的养成必须经过个体内心的感受与体验,促使个体的情感、态度发生变化,才能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动机,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荣辱观教育在根本意义上首先是对个体“荣感”与“辱感”的情感激发,它为个体的德性修养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情感基石。
四、坚持“三近”原则,加强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与倡导主导价值观是水火不容的。事实上,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之中的一些基本价值恰恰是相通而非对立的。基于如上观点,我们认为在一个文化与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加强而决不能放弃旗帜鲜明的价值观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来讲,从小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尤其重要。今天的青年一代生活的时代背景已有很大变化,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使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真正内化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的人格结构之中呢?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三近”原则,使我们的道德教育更加科学、细致、有效。
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贴近孩子生活。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当前道德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病是“空”,脱离孩子的生活世界,空洞、枯燥,缺乏生活气息。脱离了孩子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包括荣辱观教育,必须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
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接近孩子个体。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涵养化育个体的德性。道德教育只有成为个体的自我需要,成为个体社会生存和幸福生活的需要,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需的价值支撑,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和孩子的个体经验相接近,融入到孩子的个体生命成长中去,成为孩子成长的呵护人。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还要亲近孩子心灵。道德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和心灵的活动。道德教育只有触动心灵,引发感动,引领精神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育。缺乏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板起面孔说教,机械的知识传授,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悉心探索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新的特点和规律,为发展更加积极、更加有效、更加有魅力的德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