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怕忘了自己想说的话。
很多事情因不善言辞而砸了。这里我们并不是在争论表达的方式一定比内容更重要,我们只是在重申某种学术研究产生的成果,即表达的方法比表达的内容更易影响、打动人。和不同层次的人进行成功的交谈这一能力正变得日益重要,因为人们习惯于做被动接收的一方,比如各种商谈会议的文字材料、各种媒体及其他种种。除了会作各种竞争力强的工作事务演说外,你还必须学会成功描述你的专业事务,否则会有损于你的专业信誉,以及专业形象。千万不要读过就算数了,一定要学会吸取教训。只要你有自信,就没有演说不好的理由。大多数单位都开办演说培训班,你可以去参加。如果参加不了,或者实在没有这种培训班,那不妨去社会上找个需要自己掏钱的学习班。
内容
修改一下你的演说脚本,多用些“你”,少用些“我”,这将使你的演说更以听众为中心,并马上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你/你们
我们
我
声音
在你的声音中注入一些力量和情感。可以通过演唱一首充满激情的歌曲来进行练习。
衣着
你是自己最佳的形象顾问。
形体语言
肩要下沉,两脚略微分开。如果你习惯于在讲坛边来回走动的话,在讲坛中间设一个基点,走得太远了可以回来。和大家交流一下视线,可以将眼光按“m”或“w”方式扫视整个屋子。
提示
“尽情地唱——就像你不需要大家的钱。
尽情地跳——就像没有人看着一样。
大胆地爱——就像你永远不会受伤害。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发自内心,不然成不了。”
——引自一首西部乡村歌曲
“想清楚”与“讲清楚”
出色的想象力能创造奇迹,请听《快园道古》中的一个小故事。
一次,明成祖有个贵妃死了,祭祀时把大学士解缙请了来,让他朗读祭文——而那所谓的“祭文”不过是一张白纸,上面除了四个‘一’字并没有内容,实乃典型的“无米之炊”,但解缙不慌不忙,稍加思索,立即变“无”为“有”并朗声读道:“巫山一片云,峨岭一堆雪,上苑一枝花,长安一轮月。云散,雪消,花残,月缺。呜呼哀哉!尚飨!”明成祖听了不禁拍手叫绝。
不是吗?从一无所有处“读”出话来,且容不得细想必须开口就读,这的确太难了!但聪明的解缙一联想,将贵妃比做“云”“雪”“花”“月”,又连用了“云散”“雪消”“花残”“月缺”等指代贵妃之死,硬是将一篇空空的祭文读得声情并茂雅致之极。不信请细品:云之柔,雪之白,花之艳,月之美,该是多么的让人神往!云散了,雪消了,花残了,月缺了,又该是多么的让人遗憾!
那么,是不是仅有想象力就一定能开出美丽的花?
不是。除了会想象,还必须会表达。
让我们再看另一个关于解缙的故事。一次,解缙陪伴明太祖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不料一上午一无所获,朱元璋深感失望,即命解缙“以诗记之”。这可是个风险极大的事!不是吗?没钓到鱼乃是件地道的憾事,如果直录其事激怒皇上,岂不是脑袋不保?但既然皇上有令,如果不录,岂不是有意抗旨?不过这难不倒解缙,只见他稍加思索,便念出了一首漂亮的小诗:“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钓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明太祖听了开怀大笑。请注意这首小诗,前两句的确是“尊旨而行”的实写,后两句则是巧妙的劝慰——钓不到鱼,那是因为皇上至尊至贵,“凡鱼”不敢上钩。于是就这么一“劝”,皇上乐开了花。试想,如果解缙仅有出色的想象力而不善于用语言将其准确迅速地表达出来,能取得既直陈其事又劝慰皇上并且保全自己性命这样“一箭三雕”的效果吗?
于是想起一句名言:明快的表达反映着明快的思想。
“明快的思想”,是说要“想清楚”;“明快的表达”,是说要“讲清楚”。试想,如果没有“想清楚”,何来“讲清楚”?同样,如果没有“讲清楚”,又何以说明你已“想清楚”?
既然如此,为了切实提高“表达效果”,切不可单纯地仅仅羡慕“好口才”,更不可糊里糊涂地陷入关于口才训练的“误区”,以为口才训练就是“单一的”口才训练。不!只有口才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并重,才能做到“想清楚”并且“讲清楚”。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