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辈们”结束演讲.拉克斯内斯获得了至高荣誉而将荣誉追根求源地归于民族文学遗产,谦虚里洋溢着神圣.
谦虚式结尾可以突出个人美德.
5.警句式
1971年,智利作家巴勃罗·聂鲁达在题为《通向光辉之城》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中提出,文学公开的推动力量在于提高诗人与公众联系的责任感,并承担社会进步变革的责任.这位智利获奖者用一个警句“诗是不会徒然吟唱的”结束了他的演讲.结尾既充满哲理,又给人鼓舞.
警句式结尾能画龙点睛,成为哲理的名言.
6.引用作品式
1966 年端典的奈丽·萨克斯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十分简短的演说中,萨克斯以自己几年前写出并收入诗集《逃亡与蜕变》(1959)的一首诗结束她的演说.“逃亡/何其盛大的接待/即将来临……我掌握着全世界/而不仅是故国的蜕变.”该诗的开头和结尾就是她自己苦难一生的写照,用自己的作品结束演讲,在众多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说中别具一格.
引用作品式结尾可赋予演讲别具的魅力.
7.反思式
1954 年,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以《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由于健康状况,海明威没有出席授奖仪式,便应约写了一篇演说辞.他用一种酸溜溜的语气结束他的受奖辞,“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用这句话煞住这篇简短、发人深思的演说甚为恰当.要在早年,他不会说这样反思式的甚至沉思的话,但是阅历丰富之后,说话的分量也就不寻常了.
反思式结尾能给人以成熟的感受.
8.评价式
英国的T·S·艾略特是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受奖演说简短而富有个人特征.艾略特以对诺贝尔文学奖象征意义的评价结束他的演说.他形容这次奖励“主发是对诗歌的国际价值的肯定”.有了这样一个相信诗歌具有超越和联系不同民族的作用和前提,就必须要指出,一个诗人站在世界的面前,并不是凭自己的成就,而是“作为一个时期的象征,象征着诗歌的伟大意义”.评价热情洋溢,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评价式结尾在令人思索的同时,也能给人力量.
在演讲中,精美的结尾就恰如一串珍珠中最灿烂的那一颗,重要而光芒四射.只要精心构思,反复锤炼,使之别具韵味,就一定会使演讲获得理想的成功(作文亦同此理).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