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同、差不多的;尸体也许被狼咬烂不好辨认了,小篮还在,这便使结论惟一了:肯定是被狼吃了。这里,结论的惟一性非常重要,没有惟一性,难以立即激发听者的同情。
再说逼真,在说到孩子死时用了几个细节:刺柴上挂着的小鞋、躺在草窠里的尸体五脏都被吃光的惨景、孩子手里紧捏着的小篮。把一个十分听话可爱的孩子惨遭狼吃的情景写得逼真如见,这里用了白描手法述说。不必加什么色彩,已经让哪怕铁石心肠的人也不能不泪下如雨了。
最后说到体现祥林嫂悲剧实质问题。就是说,这虽然叙述的是祥林嫂受到意外的天灾之害,但也不能不归于人祸。请看:开头就说,阿毛非常听话,妈妈的话句句听,不乱走动。那么他肯定一直坐在家门口剥豆了。而坐在家门口却让狼叼走了这件事意味着这地方也太偏僻、太荒野了。这同孩子自己走到山里去玩的不幸遇狼有两个意义。村庄的太荒野,源于祥林嫂再嫁一事。祥林嫂死了第一个丈夫,婆家便想把她当作换钱的财产把她卖掉,“将她嫁到山里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坳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因为婆家心黑爱钱将祥林嫂卖进了深山,因为进了深山才容易遭狼叼,这样看来狼之凶狠的根子在于人之凶狠;人之凶狠的原因是礼教吃人。文章将这样一个看似自然灾难的故事同社会相勾连,实际上目的还在于说出社会悲剧。在祥林嫂述说这段故事时,她不一定是为了怨恨婆婆而说,相反,她怨恨自己的不慎失误丢了孩子。但听者可以从话语中回味到祥林嫂悲剧的广泛深刻的意义。
祥林嫂的独白,可以看作鲁迅为之属稿的叙事类的演讲词。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