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我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目标是:文化立校、环境育人、建设生态型、环保化温馨校园,通过和谐的人文环境,陶冶师生情操,启迪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经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了景色优美的文化生态园——“龙源书苑”,面积2xxxx,栽植花草树木两纲36科150种,共1xxxx多棵。
书苑内辟建富有象征意义的“十园胜景”:柿子园、牡丹园、芍药园、月季园、龙柏园、法桐园、芙蓉园、雪松园、银杏园、紫薇园等;
建设富有教育意义的“八处景点”:“育英亭”、“励志亭”、“涵英馆”、“崇文轩”、“卧龙潭”、“怡心池”、“康桥卧波”、“仕子游廊”,使之与花草树木配搭和谐。
让草木劝学、让墙壁说话、让石头励志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让学生创作并书写富有象征意义的诗句,英汉文对照的介绍文字,使之集知识性、教育性等功能于一体,既是景色宜人的花园,又是进行美学熏陶、人文熏陶、植物教学、环保教学的天然大课堂。师生置身园中,既可吟诗巡草,又可追忆先哲,既能怡悦心身,又能启迪思维、净化心灵。
建设“四条文化长廊”:一是“育才长廊”精心设计了×××历史名人灯箱,从上古明君舜帝、宋代画家张择端、清代文学家丁耀亢,到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现代诗人臧克家、当代作家王愿坚等18位名人,逐一介绍他们的业绩,激发着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为家乡争光的豪情。二是“普法教育长廊”设置展挂依法治校的法律法规、学生守则、一日常规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师生展出法制教育内容,师生在课余休息的过程中就能受到法制教育。三是“科普教育长廊”介绍了我国古代的灿烂的科技文明、近代的科技成果,尤其是展示了我国载人飞船等最新科技成果,营造了崇尚科学精神的文化氛围,既培养了同学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又激发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四是“环保教育长廊”,设置了植物知识、环保知识等内容,意在对同学们进行环保教育。
学校建立龙源网站,教师人人都有自己设计的网页,建立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使学生无论是在教室、餐厅、长廊、操场,都能随时随处得到知识的滋润和美的熏陶。每天晚上定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国际大事;课余时间收听优美音乐,每天都能看到电子屏幕的温馨提示。学校还创办代表本校特色的校刊、校报,体现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精神风貌。
教学楼道内设置板面、悬挂名人名言条幅,既有文学艺术,又有自然科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使学生在课外休息时,也能随时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室文化异彩纷呈。班班有班风、班训,体现了不同班集体不同的特点,对激励学生起到了巨大作用,也昭示着他们积极进取的风貌。宿舍文化独具个性,发动学生为自己的寝室命名,并创作一句话作为全室同学的誓语。全校每个学生宿舍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号,没有一个雷同。象“陶然居”、“哈佛第”、“状元斋”、“康乐间”等等,这些名字充分体现着学生们的个性与爱好,陶治着他们的情操。
所有这些,使校园达到了环境育人,人育环境,协调共荣,良性循环的良好效果。学生置身校园中,时时感受到校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中国教师报》以“龙源学校校园文化写意”为题,对我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陶冶学生情操,实施创新教育的做法进行了报道。
龙源学校办学四年来,把“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运用于学校管理,坚持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管理的优质化、科学化,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全面提高。学校先后为“全国首届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研讨会”、“开发学生潜能,塑造健全人格”的实践研究——dic国际合作项目第一届年会、×××初中学校个性建设校长论坛等会议提供现场。2004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以《充满人本思想和艺术魅力的龙源管理》为题,2004年5月14日《中国教育报》以《创造无淘汰的教育》为题对我校的教学和管理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中国青年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农村教育》、《大众日报》、《中国教育论坛》、《中小学管理》、×××电视台新闻媒体也先后进行了报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