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全部接过来。过来后去年就上缴了90xxxx万元,实际收入还多。为什么收入差距这么大呢?原来锅炉科在我们这边,锅炉所和服务站在他们那边,无人协调,工作不顺,接管后职能理顺了,收入也就增加了,同时,劳动部门进人的事也停止了;我们也不会再为出事担心了。有的同志说,如果这样划转,不早就转了吗?是的,那为什么不早转呢?所以我说,考虑任何事情要往前看,要动态地看,要看本质,要从实际出发。我们看问题一定先理清思路,把思想方法搞对。所以,这件事情有一个理想与现实的问题,还有一个现象与本质的问题。现象是什么,说的是我们“授权”了,我们把权给人家了,出卖了主权了。但是我们可以授权正说明我们有了权,名义上是授权,实质是收权。我们实施监督的不仅是计量检定人员的资格,标准器的认可,而且还有抽检权,还要根据投诉来进行查处。这里面既有行使职权,也有增加收入。所以就问题的本质来讲,能够做到全部收回来最好,不能做到,我们先把监督权收回来,这一步收回来以后,就成了我们的“旧阵地”,然后再开拓新领域。(三)2006年我们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开拓新领域。首先是对民用“四表”,尤其是电能表的监管要有明显的推进,整体上一定要拿到监督权;第二,在通讯、交通工具的计量、监督检查方面要迈出实质性的一步;第三,对于煤矿瓦斯计的监督检查要落实到位;第四,对于能源计量要找到突破口。刚才少青同志提出怎么找到突破口,我说这个突破口要靠大家来找。就过去的经验来说,突破口有两个:一个是在实际生活当中给予干预,一个是在会议桌上进行谈判。
二、强化计量技术机构建设与管理。
首先,我们的技术机构是对外检测,提供科学准确数据的依据。我们说话就是靠数据,这是我们的特点,也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人员素质及内部管理状况决定了对外服务的能力,能力和实力决定地位。其次,到2006年以后,国外的检验机构将陆续登陆,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退一步说,没有国外的技术机构,国内的强省、强市的技术机构也会进来,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还要看到我们的一些实验室与当前的形势还很不适应,以后的竞争归根到底将是实验室实力的竞争。第三,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企业的产品在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换代,科研工作也需要对一些特殊的量的测量进行溯源。我们检验的项目、仪器设备也应当相适应,否则就会落后于形势,就会被淘汰。我个人的看法,生产力在哪里,一是在企业,二是在农村,三是在科研单位,另外我们质监部门的技术机构,这也是生产力所在地。我们的实验室的生产力应当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仪器设备的先进性;二是人员素质,包括观念的适应性;三是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四是检测项目、检测能力对于经济、产业需要的适应性。如果这种看法是对的,那么我们应当在三个方面加强建设和规范:一是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上新的项目,不断提高我们的检测能力,增强发展后劲和对外竞争的实力;二是根据形势发展和检测市场的需求,瞄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尤其是特色产业的需要,不断调整检测结构,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性;三是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加强管理,使对外服务更加规范;四是注重人才的培训和引进,以便与市场的需要和我们的重点建设相适应。有条件的,完全可以高薪聘请尖端人才。对我们质监系统来说,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就是硬道理。
三、关于行风建设。
我首先讲行风建设在我们质监工作中的排位。我们质监工作从总体上来讲,有三项工作可以平起平坐:第一是收入,也就是开展业务;第二是行风,包括队伍建设;第三是对外宣传。没有收入就不会有投入,队伍也没有凝聚力,也难以稳定。没有对外的形象,企业、消费者、政府有负面看法,口碑不好,什么也不好干,人家也不买帐。没有宣传,方方面面都不了解,不了解就不理解,不理解就不谅解,不谅解就不配合,最终我们的业务工作和行风建设也难以达到目的。所以一定要把行风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其次讲如何抓好行风建设。我个人看法主要是履行好职能,包括履行好我们计量方面的监督检查职能,让政府感到我们有用,让企业感到我们有利,让消费者感到我们有效。让消费者感到有效的、最主要的是遏制缺斤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