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同样一门课程,有的老师讲得形象生动、娓娓动听,有的老师则讲得呆板枯燥、味同嚼蜡。主要原因就是一个方法问题。所以,要使自己的授课不但有营养,而且好看、好吃,学生乐于接受、便于接受,就必须做到:一要深入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认真研究受众心理,不断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努力使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授课形式的艺术性完整统一;二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和应用,努力使静的画面动起来,死的知识活起来,尽可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所传授知识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三要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四要善于向学生学习。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教与学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切磋学问,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素养,也提高了自己,还可以摸索到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我们要借鉴和发扬这个传统,增进专业学养,提高教学艺术。
德与能有效统一
对教师而言,师德和师能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师德只有转化为学生道德、学养、能力的切实提升,方能落到实处,而要做到这些,必须依靠师能。可见,师能是师德得以翱翔的翅膀。
有效提高师德、师能,制度建设当然重要,但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唤起教师修炼师德和师能的内在自觉。为此,首先,要创设有利于教师修炼品德、学养的文化氛围。德者,得也。高尚的道德品格源自精神世界的富有。同样的道理,师德的提升,不是靠大会小会讲出来的,也不是靠条条框框约束出来的,而是靠内心世界的丰富、文化底蕴的提升、人格素养的完善。因此,文化、艺术、心理、社会等诸多精神营养的植入是师德师能提升的关键。所以,努力创设文明高雅的文化环境,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使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濡染、提升至为重要。
其次,要唤起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自豪。一般来说,做教师有两种心态:一种是为生计而工作;一种是为追求生命的增值而工作。为生计而工作,就会把工作当作被动的任务;为生命增值而工作,就会把工作当作主动的理想追求。为完成任务而工作的教师,感到的不是欣赏与愉悦,更多是苦和累,也就少了自我完善和不断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地,只有把工作当作理想追求,才能在不断增值的教学历程中,体验到幸福和充实。试想,当你和几十名年轻学子们在一起,能够享受到浓厚青春气息,难道不是一种幸福与欢乐?当你看到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注视着你,难道没有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的自豪感?当你看到学生听懂时脸上露出的笑容,难道没有学术生命得到延续的成就感?一定会有的,一定会是一种沐浴在幸福之中的享受。这种幸福与欢乐,就会促使教师不断地自觉自我完善,使不断增值的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再次,要激活教师欣赏教育美的感官和心灵。教师职业并不是一味的牺牲和付出,也不是简单的清贫和寂寞。而是蕴含有内在生命增值的巨大美感。一道难题的迎刃而解,一种新材料的成功合成,一个个学子的不断成长,一封封传至母校的捷报,都是一幅幅教育美的图画,只要具有善于欣赏美的心灵和感官,就一定会为此而陶醉。
总之,只有我们教师提升了自身素质,才能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这个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出各级各类的有用人才。那么,就让我们全体教师与时俱进、众志成城,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谱写新篇章。
教育——根的事业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能在这里演讲,感到无比荣。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教育——根的事业》。许多人把自己的事业比作花的事业,果的事业、叶的事业,而我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把自己的事业比作根的事业。为了花的艳丽、果的芬芳、叶的嫩绿,根总是不求索取,默默奉献。
十年前,带着对教师的崇拜,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我报考了师范学校。从我第一天踏上三尺讲台,感触到,那一双双纯真稚嫩而又充满渴求知识的目光起,我便有了一个执着的信念: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去,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大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范里的一位老师也曾对我们说过这样一句看似平常而又蕴含丰富的话:“在你还没登上讲台之前,请先学会爱。”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曾遇到这样一位学生。因父母离异,他受到了严重的精神创伤,从此一蹶不振,上课经常开小差,甚至打瞌睡,更令人痛心的是开始学会逃学。面对这样的一名学生,我没有大声呵斥,而是细心地为其开导,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用我微弱的爱,唤醒了他那颗因为缺失父母的爱而受伤的心灵。现在,他的成绩稳步上升。看到学生们取得的点滴进步,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们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