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新建一批、利用一批、提高一批”的要求,着力解决部分村无办公、活动场所或基础条件简陋的问题。加强党员中心户建设,切实发挥好文化和信息中心作用。探索按照产业链设置党组织,按照农村工作需要与党员特长相结合等方式,灵活设置党组织。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双培双建双带”活动,着力建设“五好”村党组织。积极引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三要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结合实际,根据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着眼提高党员素质和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力开展“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大力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并赋予时代新的内容,使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四要上下联动解决突出问题。通过边学边改、边议边改和集中整改,切实解决涉及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农产品销售难、吃饭穿衣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用电难等实际问题。每个村重点解决-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坚持上下联动,县直各部门、乡镇党委、政府要把落实前两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涉及“三农”问题的整改措施同解决当前农村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使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要把握好相关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把广大党员群众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引导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好带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是注意妥善解决农村宗族、宗教、社会治安、征地拆迁等方面的问题,防止引发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要妥善处理好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以及极少数党员信仰宗教等方面的问题,促使尽快转化为合格的共产党员。对教育不改、不符合党员条件的,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内有关规定,按正常程序进行组织处理;对违纪党员,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规定,给予纪律处分。
六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各参学单位要充分借鉴前两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从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制度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丰富活动内容,强化活动效果,使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找到从机制和制度上保证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有效形式。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学习教育、党员管理、党员联系群众、党内民主参与等机制。建立长效机制要在巩固原有的好制度、好办法的基础上,按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勇于创新,不断完善。
三、加强领导,确保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搞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任务重、责任大,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乡镇党委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健康有序推进,真正取得实效。
一是要健全工作机构,强化领导责任。参加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单位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县委向各乡镇派出巡查组,乡镇党委向村派出督导组,并向各村、企业派驻名指导员,具体组织和指导先进性教育活动。乡镇党委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领导职责,村、企业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直接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分别联系一个乡镇,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分别在联片指导的基础上,重点联系一个村,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物质保障。参加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大多数农村基层组织,困难较多,乡镇党委、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教育活动正常开展。按照参加教育活动的农村党员每人元的标准,由省、县、乡镇三级财政按每人⒌元、元分别进行补贴。县委拿出一定党费,编写制作学习和电教教材。县、乡镇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要加强经费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厉行节约。严禁增加村和农民负担。
三是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针对参加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单位和党员的特点,紧密结合实际,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和公开墙、宣传栏等阵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中央、省委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部署,宣传党员和党员干部中的先进典型,特别是党员和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宣传先进性教育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