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学习领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首先要把握这五项任务就是五大能力,即: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项任务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等各个方面。这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和部署是全方位的,是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综合起来考虑的,是覆盖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总揽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两个方面的。此外还要把握,《决定》中提出的这五项主要任务,是对党的总体执政能力的要求。而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五种执政能力,主要是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侧重点在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执政素质和本领。这两方面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应当把它们统一起来加以思考,贯通起来加以落实。五大能力也好,五种能力也好,实质上就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不懈地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贯彻落实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必然要求;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必然要求。
四、关于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决定》据此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决定》强调,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决定》着重对全党如何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提出了要求。包括:既要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又要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适时提出和有效贯彻应对的方针政策,防止大起大落,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建立统筹发展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在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上加强薄弱环节,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又要注意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在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方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做到既立足于国内需求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既充分用好内资又有效利用外资,既依靠和开发国内人力资源又借助和引进国外智力。《决定》对我们党提高领导经济工作水平的这一系列新要求,把握了规律性,充满了辩证法。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就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就能够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四中全会《决定》针对我国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的特点,针对现阶段各方面利益关系非常复杂,引发经济波动、社会动荡的因素较多的难点,突出强调要提高领导艺术,妥善处理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六个重大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公有制是国家引导、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很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着眼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做到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是要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在现阶段,在继续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要注重兼顾社会公平。党和国家一方面要继续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另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宏观调控能力直接反映党的执政能力,体现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既要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又要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