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小康,>60%贫困,<40%富裕),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从基尼系数(衡量一个国家贫富悬殊的指标)来看,我国现在是1%的人占有全国38%的财富(临界状态为50%),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三是改革开放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刻,共产党人面临着能否“变革不变质”、“变革不变向”的严峻考验。在党员干部队伍先进主流趋向中,部分党员干部的素质还不够高,先进性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一些人已不合格或基本不合格;还有少数人问题相当严重甚至腐败变质。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党的事业归根结底要靠党员去实现和完成。因此,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发展潮流,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就是要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切实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保持党员先进性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筑牢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努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再次,保持党员先进性,是强化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加快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迫切需要。保持党员先进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具体行业有具体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涉农部门和农村党员先进性,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全面践行“三个代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实干有为。总体上讲,我县农口和农村党组织是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党员是有朝气、有活力的。但是,随着税费改革深化和惠农政策实施,不仅改变了农民和国家政权的关系,也深刻影响了基层政权的运行方式。面对新机遇、新矛盾和新问题,部分农口党员干部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出现了茫然迷惑、坐困愁城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思维观念老化。部分党员干部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变化认识不足,仍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办事情,重管理轻服务,工作因循守旧,缺少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怕担责任,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难以打开工作局面。二是工作方法滞后。习惯于唱“四季歌”,满足于干完一事少一事,缺乏常抓不懈的劲头。有的党员干部还在延用着“三分政策、三分面子、三分吓唬”的错误工作方法,常常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纠纷。三是素质能力欠缺。一些党员干部平时不注重学习、积累,存在着“知识恐慌”、“本领恐慌”。如,在招商引资方面,有的同志上不熟政策规定,下不晓风土人情,招商无门;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有的同志技术信息匮乏,自身致富能力尚且不强,带动作用更是无从谈起,凡此种种,不在少数。四是工作作风漂浮。有的党员干部尽管也有富村裕民的愿望,但缺少求真务实的动作,不肯下气力认真研究和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坐在屋子里想当然,错失了发展良机。五是联系群众不紧。先进不先进,群众的评价是重要标准。部分党员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本位”意识,对上负责多,对下负责少,做官当老爷的习气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不注重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下农村调查研究往往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有的不重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不敢主动面对群众化解矛盾,遇到难题或是置之不理、或是避重就轻,等等。不改进这些落后的工作方法,不摒弃这些错误的观念,就会影响农村基层组织的形象、经济的发展和事业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坚定不移地把党中央精神与“三农”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探索我县农业发展新思路、新方法,为服务农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加速增收致富奔小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实践“三个代表”是农村党员干部保持先进性的出发点
党的先进性与党员先进性紧密相连,党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党员的先进作用来实现,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则是在党的先进性指引下得以充分发挥。我们农口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主旨就在于重树农民对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四信”,即重树群众对党的信仰、对党组织的信赖、对党员干部的信任、对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以此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增强党员的发展能力,达到更快、更好地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目的。落实到本职岗位上,体现在具体行动中,就是要做到“三贴近”。
一是贴近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有三个提法应该引起关注:一是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1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一个转折性的标志;二是2004年中央经济会议确定,2005年“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三是温总理在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个“重中之重”,充分体现了“三农”问题在全国经济、政治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具有历史性的坐标意义,意味着中国开始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