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整体腾飞。深圳也是借助广招博引,由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变成了如今闻名遐迩的现代化大都市。从省内看,各县(市)也都把招商引资作为助推县域经济跨越的突破口。##县主要领导八上内蒙,靠诚意引来了##集团。##市通过上海国际投融资会议、全国青年企业家东北行等招商活动,与美国帝国集团、北京达利恒昌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7个投资千万元以上大项目。借鉴这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我们必须“一本经念到底”,矢志不移地抓招商、上项目。应该说,这方面我们已形成了共识,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绩效。2004年,我们农口、各镇就引进项目101项,到位资金额达2.1亿元,并有##等一批全国知名龙头前来落户,增强了县域农业发展的张力和后劲。但也要看到,我们的招商引资仍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大项目、好项目、外资项目偏少,能带动发展全局的项目更少。究其所以然,有基础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有工作思路、方法方面的不足,主观努力不够也应是一条重要原因。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我们在招商引项上使好招、妙招,下真功夫、硬功夫,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我看,要做到“三个再”。一要责任再强化。各镇、农口各部门要从现在抓起,明确专人专职抓招商,将招商引资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头。党员同志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勇挑重担,担纲顶阵,身先士卒,做到人人当招商员、个个做有心人,关心招商、服务招商,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优良环境。二要措施再深化。招商引资,关键是要走出去,窝在家里、守株待兔是等不到的。要大力弘扬“四千四万”精神,坚持驻点招商、登门招商,少做花架子,多下实功夫。##镇招商引资能够取得明显成效,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组建招商班子,多交朋友,广结商缘。三要力度再加码。招商引资是硬功夫,项目见效是真实绩。要进一步按照农业总体规划和市场经济的理念,围绕##大主导产业,盯紧龙头,努力把6镇建成投资者汇聚的“盆地”、政府服务的“高地”、投资收益的“福地”,以大项目促进农业大发展。
3、强化危机意识,争做改革创新的先锋。据国家人事部有关资料显示,去年,我国有31个省区市约45万个事业单位推行了聘用制度,1300多万人签订了聘用合同,约占总数的45%。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公布:“最近一个阶段,要从总体上收缩事业单位规模,把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包括去年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分别减编10%和30%,都为我们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正在提速,不少职工要告别“国家干部”身份,转变为靠市场吃饭的“社会人”。同时,随着“两补一免”的实施,不仅从经济上改变了农民和国家政权的关系,也对农业农村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面对国家用人体制的变更和基层政权运行的挑战,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更要增强紧迫感,果敢应对,自我加压,努力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工作能力。一要转变“三农”发展理念。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三农”论“三农”,要解放思想,逆向思维,跳出传统框框,跳出“三农”圈子,从“三农”以外更加广阔的空间去寻找办法。要进一步树立“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兴农之路不在农”、“农业比例越低,农业现代化程度就越高”等新的农业观,眼光向外,统筹发展,以县镇互动为抓手,走出就镇抓镇、就村抓村的误区,瞄准全省##等倾斜政策,兴建关联、吃配项目,积极吸引联合域外名企名牌,力争镇村各显特色、差异发展,形成梯次配套、协调共进的格局。要把握“三农”新动向,研究“三农”新情况,解决“三农”新问题,多想“三农”新点子,多出“三农”新思路,多创“三农”新经验,以科学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先进的方法推进县域农业加速发展。二要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一个共产党员能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他是否具备出色的能力和过硬的本领。能力是本领和才干,是实现理想、落实责任、塑造形象的保障。没有能力,什么事也干不成,先进性便是一句空话。同样,改革也没有什么可怕,怕的是没有办法和能力来应对改革。对有能力、有准备的人来说,改革就是机遇。为此,我们要采取宗旨教育、系列培训、处罚落后、加强监督等措施,强化培训,集中补课,抓紧“充电”。特别是农口党员,要对知识有一种饥饿感,既要向书本学,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和“三农”知识,学习网络和计算机知识,做到“专”与“博”相结合;又要向实践学习,自觉把理论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把学到的“三农”知识运用于实践,逐渐提高驾驭“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变抓管理的“农业警察”为农民的“服务员”,为今后干好工作乃至转型转岗做好充分准备。三要实现改革预期效益。改革是大气候,改革是抓发展、是找出路。去年年底,全县##镇行政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