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石蜡基基础油一般占总产量的80-90,而国内石蜡基基础油只占总产量的55以上,中间基基础油占总产量的40,应建设加氢处理装置改变基础油结构,生产高质量润滑油基础油。从石蜡基基础油质量质量上分析,有些企业还存在150sn基础油蒸发损失不合格,500sn氧化安定性合格率较低等问题。
3.2成品油质量
我国润滑油油品构成情况与80年代初期国外发达国家油品构成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用油水平不高,油耗较大,油品间代用现象也较为严重;工艺用油等有些油品则由于行业发展缓慢,其构成百分数偏低。
1985年-1990年中高档润滑油发展最快,1992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销售、宣传、价格等),中高档油出现滞销,发展速度开始放慢。
4、润滑油技术发展方向
润滑油技术技术发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油生产技术,二是润滑油调和技术。在两相技术中,基础油是基础,添加剂是关键。
从基础油质量上讲,最理想的烃类是c20异构烷烃,具有高黏度指数、低倾点和极好的抗氧化性能;带有长支链烷基侧链环基分子范围的化合物也是非常理想的分子,这些较高烷烃分子具有比芳烃低的挥发度。
正够烷烃具有高粘度指数和高抗氧性能。然而由于其高倾点,他们并不是理想的基础油成分。同样原因,一些异构烷烃、带有长烷烃支链的环烷基和芳烃化合物也不是理想的组成。环烷基芳烃对氧具有典型的感受性。多环环烷基芳烃具有低粘度指数和差的稳定性。含有杂原子的有机分子具有非常低的粘度指数和通常较差的稳定性。
在生产高质量润滑油基础油加工工艺中,对不希望要的化合物多用化学转化法转化为更多需要的分子结构或用物理和/或化学的方法除去。
4.1润滑油基础油加工
润滑油基础油加工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所期望的产品性能,然后得到最大的基础油产率。润滑油加工从减压蜡油和脱沥青油生产基础油典型的三个主要步骤:
(1)精制提高粘度指数
(2)脱蜡降低倾点
(3)补充精制改善稳定性和色度。
另外,为调整黏度、闪点和挥发度,在精制、脱蜡以及补充精制步骤的前、后或中间过程中,常采用蒸馏装置。这些过程的优劣决定产品质量。
4.2精制
我国溶剂精制主要采用糠醛或n-甲基-2-砒咯烷酮(nmp),除去不期望的组分如低黏度芳烃、环烷烃和一些杂原子,从而得到具有较好的粘度指数的精制油和较高芳烃的抽余油。这样的工艺一般要求原料性质比较好,但是近年来适应直接生产润滑油的好原料正在逐渐减少。我国大庆和兰州两个企业建设了加氢工艺,加氢工艺通过芳烃饱和、开环以及除去杂质原子将低粘度指数成分转化为较高粘度指数基础油,精制水平大有提高。
4.3脱蜡
溶剂脱蜡(sdw)传统工艺采用溶剂如甲基乙基酮(丙酮)(mek),用结晶和过滤的方法脱除蜡达到期望的倾点。产品是脱蜡基础油(sdwo)和含油蜡。现在大庆已经建设了一套加氢异构脱蜡装置生产高质量的基础油,对其他企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4.4补充精制
我国基础油普遍氮含量高,用低压加氢精制不解决问题,本来已逐渐淘汰的白土精制近年又开始复苏。但是,白土精制对于500n以上的重组分油精制,白土使用量太大,不经济。有些企业开发了络合脱氮工艺,使精制技术有所补充。
4.5工艺技术选择
传统的老三套工艺对于原料和产品结构的变化适应性较差,不少企业都在考虑采用加氢路线。加氢方案包含有:利用加氢裂化和加氢处理来改进粘度指数和脱除杂质、利用催化脱蜡来降低倾点和利用加氢精制来改进稳定性。在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基础油需求方面,这些方案都是可行和有优势的。全加氢工艺在符合基础油需求发展趋势方面的优势主要有几个方面:
(1)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原料具有灵活性
加氢工艺方案可以利用加氢裂化也可以利用加氢处理来改进基础油的粘度指数和除去杂质。由于亚太地区的原油资源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