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我知道所有情况。但是,这些天真的学生会突然让我意识到我的知识并不如我认为的那么全面,他们让我吃惊并改变我的看法。要让本科生、年青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经常地、充满好奇地、有强烈的愿望,对老师说:“你错了”。他还认为,一所大学的竞争优势在于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鼓励和自由上。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从学生一入学,大学主要努力的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
三、要转变以“管”为主的“育人观”,要突出以教育、启迪为宗旨,通过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责任心。
首先,大学以“育人”为本职,但育人不仅仅是以“管”为特征,应当是教育、引导、启迪、感悟,给学生更多的平等的尊重,更多的宽容和鼓励。
当前,要重点解决学生对学校的依赖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独立意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本身蕴藏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各种讨论式、开放式、研究式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我们讲自主性、独立性是指有清晰的自我认识、有理性的思考、学会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勇于承担责任。而且要强化学生群体的“自主性”,相信同学,由学生共同讨论、决定来管好学生生活中自己的事。
自主性、独立性既是个性张扬的重要表征,更是创新性人才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要体现多样化、分类指导原则的“人才观”,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基于调动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因此要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不同类型特长学生选择的需求,为培养“学术研究型”、“应用实践型”、“交叉复合型”等各类人才,提供不同的鼓励创造和创新的学习环境。
要推行更加完善的学分制和选课制;设立更多的学科、专业之间的“立交桥”给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及实验、实践等更大的选择空间;要鼓励教师因材施教,关注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在学校有关条例和制度中要给具有个性特长的“偏才”留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要着力改革以强化“同一性”、“规范性”而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管理制度。如,教材的固化削弱了学生课堂笔记的能力,考试方式的改革也迫在眉睫等。
五、要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凝聚大学文化精神,创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欣赏、宽容、鼓励人的创新意识,培植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学校领导特别要重视审视学校有关制度中体现的价值取向,如各种评价制度、人事和分配制度及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创新,让教师远离名利场,让学校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少一些浮躁的风气,更不能容忍学术上的作假和投机取巧,让大学回复它应有的矜持和品位,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学术圣殿而不是名利角逐的战场。
同样,大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素质直接关系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
要改变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制度;转变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都离不开具有正确教育观念和关爱学生成长的教师。
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具有教师个性特征的创造性工作,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是必须动员全体教师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有激情的教师才能带出有激情的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教师才会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建立生成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应当包括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热心于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当前,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教育的创新角度来看,高校教师队伍状况并不令人乐观。许多教师的心思和主要精力并没有用在教学上,更谈不上深入思考教学改革和学生创造性培养,甚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都还没有认真地清理和转变。当然,问题的责任不在教师。但是,应该尽快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白自己在学生创新性培养上的责任,并成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源动力。
第二,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既不是一门课程、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的努力就能达到,也不是仅仅高等教育的改革就能实现,它涉及整个教育系统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