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农民人均纯收入在遭遇自然灾害情况下略有增长。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低保人均月补差提高12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信访及安全生产形势趋于稳定,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加快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国际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宏观环境总体宽松;国家积极促进中部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省委、省政府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支持沿边地区率先突破;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各类要素正加速转移,这些都为我们争取政策、项目、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市发展战略更加清晰,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十五”计划圆满完成,全市生产总值五年连跨两个百亿元台阶,标志着整体经济已迈上持续较快增长的平台,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时期。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变量因素也相对增多。由于一些行业产能加速释放,国内经济增长将面临着供给过剩的压力;国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土地和信贷政策紧缩效应仍将延续。特别是我们自身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给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规避市场风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经济增长的速度偏低,基础不稳;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升,中小企业亏损面有所扩大,商业银行存贷差持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较多,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弱势群体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突出。同时,一些部门和机构还存在着谋划发展缺乏远虑、落实工作不深不细,甚至是监管缺位、服务错位等问题。总之,面对明年的环境和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激发方方面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基于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二届四次全会的总体部署,2006年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大力实施“6+3”工程,扎实开展全民创业,着力提
升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努力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力争实现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实际利用内外资分别增长20%和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确定这样的目标,主要考虑到我市经济结构矛盾没有根本性改变,一产增长变数较大,但总体上符合全市“十一五”期间前低后高的发展态势,也符合我市应对区域发展竞争、奋力推进宿州崛起的迫切需要,既积极又留有余地。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能快则快的原则,力争在起步之年就把经济发展推上一个较高的平台。
围绕上述目标,2006年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经济工作。
一、深化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东向发展是我市实施大开放主战略的最现实途径。当前,我市东向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具体思路已经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共识程度和积极性也空前提高,明年关键是要在深化推进上下功夫,在争取实效上求突破。
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思想解放。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思想解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以一以贯之的坚定性、与时俱进的创造性,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要认真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理念,坚决克服小农经济意识、封闭保守观念,坚决摒弃无所作为、不富也安的欠发达心态,坚决冲破束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敢闯敢干,勇争一流。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解放思想与解决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善于创造性工作,切实增强理解上级政策的能力,提高结合实际贯彻上级政策的水平,既要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又能干成别人干不成的事,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业、鼓励争先、包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