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失误的正确导向和良好氛围。
在更宽领域上融入徐州经济圈。坚持以观念融入为先导、产业接轨为核心、企业合作为主体,全面落实两市合作框架协议。加大产业协作力度,密切与徐州大企业的联系,积极承接徐州结构调整中的产业转移。进一步拓展经贸流通的合作领域,积极与徐州联办名优农产品、工业品展销会和项目推介会。加快交通网络对接,做好睢明高速公路前期准备,推动交界道路改造升级,为顺畅融入创造条件。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合作协议要求,进一步细化操作方案,抓紧落实协议中的合作事项。各县区要进一步明确赶超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跑”计划。
以更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强化目标考核,健全利用外资重大项目跟踪协调机制,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日常化、规范化。进一步突出招商重点区域,巩固温台招商成果,抓好项目线索跟踪,加大协议项目落实,同时积极开拓苏南和其他地域,在固定网点招商上求突破。进一步突出优势招商,大力引进煤电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能源、加工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关联度大的产业链项目,在优势资源和产业招商上求突破。进一步突出主体招商,调动各类企业对外合资合作积极性,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股,在以商引商上求突破。精心办好第二届中国灵璧石文化节,搭建宣传宿州、集聚人气的舞台。
集中力量建设各类开发区。宿州经济开发区要切实抓好建设、管理、服务三个环节,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完成铁路以西路网及其配套建设,加快新划入区域的规划和建设整合。加快入区项目建设,确保新开工30家,建成投产20家,到位资金8亿元。各县开发区要坚持建设与招商并重,加快项目进园步伐,提高产业集聚度。埇桥和砀山开发区要尽快建设,力争明年有突破性进展。
二、着力提升“6+3”工程,努力扩大投资规模
“6+3”工程是宿州奋力崛起的重要抓手。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切实增强抓项目促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遗余力、扎实有效地实施项目支撑战略,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把项目进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加强重大项目调度,全面加快工作节奏,努力形成争取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推进一批的重点项目工作机制。要继续抓好华电宿州电厂一期、信诚化工扩建、希望集团万千饲料、沱河、奎濉河综合治理等在建项目,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千方百计落实项目建设条件,确保丰原粮食化工、博洋纺织、龙王庙煤矿、泗永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早日启动,如期开工;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宿淮铁路、宿州电厂二期、林浆纸一体化、淮水北调、皖北粮食物流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扎实做好项目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项目储备机制,积极抢抓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机遇,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和投资重点领域,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生态建设等领域,规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有更多项目列入省级以上规划盘子。严格落实重点项目责任制,所有重大项目都要明确牵头领导、牵头部门和协办单位,逐级明确领导责任,层层抓好督查落实。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和全程服务制度,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凡需上报省级以上核准的项目,要积极衔接,争取支持;凡涉及市里审核、会签的,要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对项目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加强协调,搞好服务,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成功率、开工率和建成投产率。加大对各级干部项目工作的培训,教育引导干部潜心钻研项目知识,熟悉项目建设程序,拓宽项目建设思路,提高抓项目、建项目、管项目的水平,建设一支熟悉项目、会抓项目、能抓大项目的干部队伍。
三、强力实施工业突破,加速壮大工业群体
加速工业增长是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全市上下要牢固确立工业强市理念,突出工业经济主体地位,着力培育工业发展的内生机制,不断改善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切实增强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
全面启动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一番目标,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推进为支撑,以产品产业升级为手段,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提升市直工业,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加快发展县区工业,围绕特色经济,狠抓一批农业产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