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库业务涉及面不断扩大,多渠道资金清算方式并存,国库资金风险环节增多,风险隐蔽性增强的形势下,国库资金风险已成为各级国库部门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正视风险的存在,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时刻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努力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合理规避,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严密的制度体系切实保证国库资金的安全与完整。
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正确执行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实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维护社会稳定,支持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央行国库工作的重要性。要建立健全国库风险防范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不同层次人员在国库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在风险防范工作中承担的法律和领导责任。发挥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内审、纪检监察的监督检查职能,形成一级对一级,层层分解,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促进全员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贯彻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共同抓好国库风险防范工作。
其次要加强法律、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为依法经理国库奠定坚实的基础。尽快制定出台《国库法》,进一步明确国库的法律地位,把人民银行、财政、税务、代理银行等征收机关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负的责任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消除由于法律的不对等性带来的隐患。同时,进一步强化国库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对原有制度中一些与现实业务不配套、不衔接以及滞后的规定予以修订、补充和完善,研究制定国库核算电子化、网络化方面的规定,形成一套较为完善,能够函盖国库业务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消除制度约束死角,使国库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章可循。
第三要加快国库业务电子化、信息化建设步伐。风险说到底是由人造成的。在业务进行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操作环节,无疑是降低风险系数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尽快开发推广横向联网和数据集中系统,通过联网和集中,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纵向与横向的顺畅传输,大大降低国库工作压力,减少差错,提高国库工作效率。
四是创新清算模式,提高服务质量。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县级国库由于受到财政库款额度的限制,难以满足授权支付适时清算的要求,成为单一帐户改革中的瓶颈问题。为此,各级国库特别是县级国库部门要广开思路,在不违反改革初衷和改革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使国库资金清算模式能够既满足改革需要,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二)树立宏观经济分析意识,整合信息资源,努力提高央行国库的科学分析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库资金作为市场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央银行有效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各级国库要转变“重核算,轻分析”的陈旧理念,改变以往就数字论数字的分析方法,要将国库收支数据放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分析,努力寻找国库收支对央行货币政策影响的传导机制和内在成因,积极探索财政、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的深层次、边缘性问题,为政府协调改进财政、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一是改进和完善国库统计信息系统。建立以国库统计分析系统为中心,国库业务核算系统、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系统、国债管理系统、金融统计分析系统、地方经济分析系统等为外围的国库统计信息系统,通过对数据的抽取、审核、汇总,形成结构层次分明,持续有效的数据仓库。
二是加快国库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建立国民经济运行主要宏观指标、国家预算收支计划和实际执行指标以及国债发行兑付情况指标,及时了解掌握国民经济主要宏观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本地区各级预算收支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国家债券在本地区的发行兑付情况,以及国债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地方预算收支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提出改正建议,为央行适时引导辖区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向提出建议和措施。
三是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对外与财政、税务部门、经济综合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拓宽信息渠道,互通有无,定期交流部门信息和有关分析资料,及时掌握本地区国民经济总产值,纳税大户的缴税等相关情况;对内与货币信贷、调查与统计部门之间搭建成果共享平台,形成合力,提高国库统计分析与研究工作的整体质量。
四是创新国库收支分析方式。不仅要采用统计学上的基比、环比等简单的数据对比,而且要建立和使用统计分析模型,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结合起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运用回归分析和多元分析等方法对存量和增量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国库资金运行规律,切实提高国库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