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改革不动摇,不怕失败,允许失败,敢于面对失败,提倡“重行为、重作为”;提倡“宁可做错,不可不做”。第二,重视“三农”工作,要打造特色产业。解决“三农”问题最终靠特色,靠有特色的产业化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就是要以发展特色为主题,就是要以特色发展论成败。第三,推进全面发展,要营造宽松环境。近年来,我们经过多次治理整顿,经济发展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不宽松。江浙两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之所以很快,除他们有开拓创新、乐于吃苦、勇争第一的精神外,还与政府职能部门一丝不苟、全心全意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密不可分,也与当地良好的投资环境密不可分。第四,突出工业兴县主题,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今年省委、省政府决定筛选培育100强企业,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支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使他们走出宝丰、走出鹰城,最终走向全省、全国、全世界。2004年通过实施强乡村、强企业的“双强”战略,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抓工业经济必须立足于树大抓强的战略思想。2004年全市20强中的城关、大营、张八桥、杨庄、石桥五镇的GDP完成31.6亿元,占全县GDP的62%。肖旗枣庄等30强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县的40.8%,税金占村级上交总额的59.3%。这30强的村以他们不足十分之一的行政村数,创造了全县农村40%的财富。洁石建材焦化公司等20强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0.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0%,上交税金1.03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60.8%。第五,推进快速发展,要抢抓机遇。先行一步,就能抢占先机。近几年来,我们在公路建设、城市创建等工作上,抓住了机遇,取得了突破,实践证明抢抓机遇、善抓机遇已经成为我们赢得主动、加快发展的制胜法宝。第六,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提升全县经济增长的质量。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重量的扩张,又要追求质的提高,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正确处理“近”与“远”的关系,增强全县经济发展的后劲。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要杜绝短期行为,确保实现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三是,正确处理“大”与“小”的关系,激活全县经济发展的活力。要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找准若干个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招商引资,积极筹划一批大项目,真正将这些企业培育成规模效益突出、抗御风险能力强、财政支撑作用明显的大型企业集团,使他们成为全县经济的“火车头”,财政收入的“台柱子”。同时,发动千家万户上项目,人人都去找门路,县、乡、村、户一起上,发展各具特色和不同层次的企业,优势互补,各显其能。四是,正确处理“内”与“外”的关系,增添全县经济发展的动力。要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依靠本地资源、区位、环境、资金等优势,充分调动民间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增强内源性经济发展新优势。在对外开放方面,要发展县域外源性经济,提高经济外向度,充分利用外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要素,发展壮大本地企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三、加强领导,真抓实干,积极营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环境
2005年我县的经济发展任务艰巨,机遇难得。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强领导,精心安排,对今年的工作要理出好思路、定出好措施,以好的状态、好的作风,确保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
第一,抓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要树立发展特色经济的理念。特色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温州经济是典型的特色经济。改革开放初期,温州是“家家办工厂、户户闻机声”,现在形成了一个村或邻近的几个村是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产销小基地,一个镇或邻近的几个镇是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产销大基地,构筑起“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格局,因此目前他们共组建集团公司130多家,并涌现了一批全国大型企业集团。结合我县实际,各乡镇在培育和发展特色的问题上,要注意把握四个原则:一要因地制宜,选准特色。二要形成规模,发展特色。三要明确定位,服务特色。四要打造品牌,提升特色。
第二,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学会抓“小”的本领。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一直在讲“不把小事看小,细节决定成败”,还组织开展了《细节决定成败》的读书活动,根本目的在于要让大家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缜密周到的作风,从细节着手,从小事做起,把每件事情做实做好,努力做一个不但想做大事、更能把大事做细的人。同时,我们还要把“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聚集”、“小机会大发展”叫响叫亮,作为领导干部在经济工作中还要学会抓“小”的本领。温州人有一种独特文化,就是“能赚一厘钱都是光荣的”。这种价值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