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依靠科技,改良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培育和打响品牌,抢占市场,提高竞争力。第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借助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创新、外引内联、新建改造等措施,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着力解决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要创新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关系,着力解决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较慢、后劲不足,增加值比重下降。 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国有工业基地在体制、机制转换时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规律的必然结果。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有一定提高,但是总体看,我市国有企业脱困的基础还不牢固,竞争能力还比较弱。最近,我在市区工业企业调研时就感到,就工业经济的调整而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的,把三明的工业经济调优、调高、调大、调强。一要把产品结构“调优”。近几年来,我们有一批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方面动了脑筋,如三重、华橡、永安智胜等都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产品,这是这些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树立特色意识、品牌意识、专利意识,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二要把产业层次“调高”。机械、纺织、化工、建材等仍然是我市工业的主体,现在的关键是要运用高新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促进企业升级转化。要加大协调解决问题的力度,增强企业主体的投资改造意愿,使固定资产投资中更新改造项目有明显起色;三要把企业规模“调大”。要确定部分现有骨干企业和有前景的“第二梯队企业”在资金、用地、政策保证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要加大永安-市区-沙县以及有条件的县建设工业小区力度,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到工业小区落户,实现生产力、生产要素集中和人口聚集,为城镇化建设打下工业基础;四要把企业领导班子“调强”。要重视企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造就一个能担当发展三明工业经济重任的企业家群体。企业领导干部是我市干部队伍中最重要、最特别的组成部分,应当在发现、培养、考察和使用上高度重视,把配强企业班子,造就人才梯队作为组织人事工作的一个重点摆上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
3、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中央13号文件提出的七项对策措施,中心环节就是扩大有效需求。一要抓住国家明年再发行1500亿元国债的机遇,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和适应国债项目的投资方向,努力在交通战备、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库、农田水利、旅游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工业技术改造等方面争取新增国债资金等的支持。二要突出重点,抓紧做好尤溪街面电站、京福国道主干线三明段高速公路二期工程、三泉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跑省跑部,争取上级支持,为尽快开工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列入近期拟抓的重点前期项目,要抓协调、抓进度、抓督查、抓落实。三要创新机制,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引导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投向城市、农业、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和非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等社会事业。四要加强项目管理。抓好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落实和项目招投标、工程质量、施工安全、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工作,杜绝工程建设中不规范行为和腐败现象。
4、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7月2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对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了具体部署安排。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要坚持“四个长期不变”和“六个平等”等有关政策规定,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三减(简)一提高”活动,大力治理“三乱”行为,严格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外商投资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成定局,我们要积极应对,主动迎接挑战。各地要把加快外经贸的发展摆上重要位置。本月19日,市委、市政府将要召开全市外经贸暨投资环境建设工作会议进行专项部署。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统一认识,克服困难,把外经贸工作抓快、抓细、抓实。要发挥优势,深度推进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不断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大力发展主体商品、开拓主体市场;各级政府应主动为企业扩大出口和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要强化各相关部门协作,狠抓出口退税、信贷、通关、加工贸易、放开经营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