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建立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目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一是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二是通过加强对金融中介的监管,放松利率管制等,创造一个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有利环境;三是重新对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此外,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研究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其他途径和办法。除了继续重视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外,韩俊认为应对以下两个问题要有足够的重视:一是大力推广小额信贷,探索将一部分信用社改造成为专门的小额信贷银行。这方面,印尼的经验在国际上备受推崇。在印尼人民银行下面,专门成立了小额信贷银行。这个银行在过去20年运作得很成功,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放开对利率的限制。二是对民间借贷的政策要有所调整。农民对资金的需求2/3是由民间借贷满足的。对民间借贷要允许存在,严格管理,要有一套监管办法。
让公共财政雨露滋润亿万农民
长
期以来,由于义务教育管理层次逐渐下放,基层政府和农民承担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这种分级办学体制加重了基层政府和农民负担,迟滞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延续乃至扩大。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韩俊认为,这是中国城乡之间最大不平等。
目前,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基本上处于自费医疗的状态。目前,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极不合理。1991-2000年,政府农村卫生预算支出累计只有690亿元,仅占政府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xxxx。1991-2000年期间我国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增加了506.71亿元而用于农村的卫生支出只增加了63.08亿元仅占12.xxxx。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非常薄弱。农村目前基本上是依靠以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家庭保障模式,农村社会保障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小范围进行改革试点以外,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
韩俊说,解决公共财政对农村和农民的支持问题,必须逐步增加对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从总体上看仍囿于现行体制框架之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体制的城乡分割问题。要真正落实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真正实现政府办农村义务教育,必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逐步由实现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目前,农村卫生投入的大头在地方政府,由于相当一部分县乡财政保工资都困难,每年对农村卫生增加的投入十分有限。如果不对目前的卫生筹资体制进行改革,政府所提出的所有的农村卫生目标的实现都要大打折扣,不同地区之间和就不可能缩小。对农村卫生筹资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一是要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合理界定责任;二是要在城乡之间公平分配卫生资源;三是要完善中央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
要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对广大农民来说,疾病威胁主要是重大疾病,这是他们无力承担的风险,发展大病统筹合作医疗是适应农民要求的。要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最低生活保障是国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因此必须重视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建立。可以先从经济发达地区起步,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已经在城市中有稳定的工作、稳定收入的进城农民,可逐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范围。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