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劳动力日益增加,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使企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加快,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可转移空间正逐渐缩小。另一方面,随着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金融、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的大量熟练技术工和具备较高素质的产业员工十分缺乏,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加快劳动力的“二次转移”,引导“一次转移”后的劳动力向新兴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发展,既可以拓展劳动力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容量,又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次转移”腾出新的就业空间,加速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二是培养较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为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当前,产业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要顺利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得到高质量的、结构合理的人才资源方面的保证。除需要大批参与国际经济和技术竞争的人才,更为稀缺的是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产业工人。据统计,目前,企业大都对民工的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水平方面,9xxxx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其中2xxxx以上的岗位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技术水平方面,8xxxx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8xxxx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加快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增加劳动力的人才资本存量,提升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工向较高层次的产业转移,将为产业升级发挥重要支撑。三是将有力推动小城镇建设战略的实施。通过消除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各种因素,引导具有一定专业近能和创业能力的劳动力进入城镇成为自谋职业的城镇居民,以城镇人口的聚集促进较大公共需求的形成,进而有效刺激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化解农村劳动力游离于农村社会与城市之间“两栖”矛盾,减轻大中城市的压力,实现农村、城镇和城市三者间的良性互动。
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制约因素
党的十六大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环境,是当前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的最大机遇,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为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1、升级的内在需求。我国工业化进程正由初级阶段向中期阶段发展,工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总量加速扩张和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必然要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与此相适应,产业整体结构也出现了大的升级趋势,并引发了消费结构、服务结构的调整升级,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社会劳动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要求农村劳动力不但要掌握一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技术,还要具有加工、处理市场供求信息的能力。其次,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即使是传统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对操作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技术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不仅要求具备基本的劳动技能,同时要求具备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信用意识等,这些都要求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就是要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较高素质的一部分有序进入到较高级产业中,促使他们真正脱离农村、脱离农业,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
2、农村劳动力“一次转移”实践积累的优势,农村劳动力经一次转移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素质也有所提高,出门见过世面的农民随着眼界的开阔,创业意识、城市意识和学习意识逐渐增强,一方面择业标准提高,“一次转移”后的农民工对劳动环境、就业保障、生活条件等综合环境有了较高要求,具有“二次转移”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另一方面,许多成功的打工者把打工的积蓄、熟练技能和市场阅历用于经营特色农业、创办个体企业和商业,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农民创业群体,也带动了农民就业,择业和创业观的转变,为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发挥了示范作用。
3、城镇化发展拓展了“二次转移”的广阔空间。经济学家认为,城镇化从3xxxx提高到7xxxx的中期阶段,是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能够极大地吸引人口聚集。城镇化的发展,必将引起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城镇化的发展,还会带来城市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劳动力的“蓄水池”,我国目前第三产业人员约占2xxxx,与西方国家7xxxx相比差距甚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此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