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827 105 汉朝 732 589 隋朝 1940 726 唐朝 1440 976 北宋早期 295 1021 北宋早期 524 1066 北宋中期 440 1085 北宋晚期 248 1381 明早期 367 1393 明早期 851 1426 明中期 412 1502 明中期 623 1578 明晚期 701 1602 明晚期 744 1655 清早期 388 1661 清早期 527 1701 清早期 599 1734 清中期 890 1887 清晚期 912 出处: 梁方仲(1980)甲表1的数字四舍五入而来。 我们还可作如下的推理。如果较早的朝代已经达到某一耕地面积(例如汉隋唐),而后来的朝代的耕地面积减少许多,要麽这个朝代的实际疆域减少许多(例如宋朝),要麽这个朝代的人口减少,因此实际利用的耕地减少(例如元、明、清的早期)。鉴于历代的耕地数字出入较大,所以,本文用历代的疆域变化来近似中国可耕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唐和元虽然将中国的疆域扩大很多,但新的疆域的可耕地的含量大大低于宋朝丧失的疆域的可耕地含量。明朝保有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农耕地区,因而明朝的可耕地面积应远远在宋之上。而清朝的可耕地又远远超过明朝,应该是无疑问的。 5.2 历代的人口变化 图一由albert feuerwerker绘制,引自ropp (1990 第227页)。由該图可以看出中国从9世纪初(唐朝)的5千万人口增加为13世纪初(相当于南宋中期)的1亿1千5百万。对南北宋历史的初步回顾可看出,宋朝的人口总的趋势是稳步而比较迅速地向上,和唐朝相比有较大的增长。从唐到宋的整个历史期间,人口都是向上的。即使唐之后中国分裂,出现所谓的五代,但很快又由北宋统一。期间中国总体的人口并没有下降。这和后来的元灭宋,明灭元,以及清灭明时北方人口锐减的情况有很大的区别。 由于北宋的疆域一开始便比唐朝减小很多,处于北宋控制之下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一带又正处于前线,受到辽、金和西夏的骚扰和入侵,生产备受威胁、破坏,当地人口不断南迁到淮河以南。到了南宋时,疆域进一步缩小,连原来在黄、淮之间定居的汉人也有迁到长江以南避难的。由于华北和淮北与江南之间基本上是一马平川,并有连接南北的大运河的舟楫之便。交通的便利使南迁的路线一般是先向集中,再向南,向西迁徙。因此当时江浙一带的人口特别密集 (漆侠 1999第77页)。 江南的农村毕竟无法完全吸收北方不断迁入的人口,他们便在江浙一带的城市中寻找工作,促进了城市人口的上升 (赵冈 1995 第61-68页)。 5.3 历代人均耕地的变化 表四 和表五 显示历代的人均耕地的变化情况。表四 引自赵岗和陈钟毅 (1982),表五 引自梁方仲(1980)。由表四 看出,宋朝的人均耕地,特别是晚宋的人均耕地既低于宋朝以前,也低于明早期和清早期。由表五 看,宋的人均耕地,特别是北宋中期以后,已经远远低于唐朝。从图一看出,1200年(南宋中期)之后,中国的人口再次出现下降,直至1500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