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将其化简为:在∠aob内有一点p,如何在∠aob两边上分别找两点m、n,使δpmn的周长最小。这个转化是通过把两点化成一点使问题得以简化,但仍是三条线段的和最小。接着,再进一步简化,问:两条线段的和最小,怎么办?于是学生活跃起来了,因为这恰是教材196页的题目,而这是学生已解决过的问题,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就这样,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过程,使学生尝到了运用化归的思想方法的甜头。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运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并形成一个习惯,不但可以使问题得以解决,还可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再如:教学方程的时候,告知学生新学的方程总是转化为已学过的方程去解决。
目前,我国每两年举行一次大学生的建模大赛。可见“建模”已被我国所重视了,而“建模”思想的形成和建模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教学中,我善于在应用题中让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什么是“建模”,如何去“建模”。2004年下学期,我代表海南实验中学做了一节对外公开课,我上的就是一节建模课,课题为“规则打包问题的探索”,它和普通的应用题的不同之处在于,更易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去体现和提高他们的建模能力。
其实,几乎在我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都认真地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思维方法,并渗透给学生,培养他们理解并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好习惯。我想,这恰是我们教师必须送给学生的打开数学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速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形象思维;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前面所举“找规律”的例子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题,用以培养发散思维;再总结归纳出一般规律以培养集中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在数学思维过程中是紧密联系、交替使用的。集中的结果体现了知识的深度,发散的结果体现了知识的广度。教学中,我总是挖掘和选取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问题中的发散素材,恰当地确定发散对象或选取发散点,适度地把发散思维的培养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之中,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世界上凡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都是想象的结晶。没有想象,人类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发明创造。例如:对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教学,我经常让学生先去想象,然后再动手做;对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世界新生儿图”一节,我布置这样一道作业:“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形象生动地制作一个统计图表示你想表达或放映的事物。”再比如:七年级下册第六章“速度的变化”一节,我要求学生自编一个情境,并用图象将它反映出来。这都是我通过发挥学生想象力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例子。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教材,就会有更多的材料供我们所利用,只有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下一代才会更有希望。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ucla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资格考试有这样一项:教授从某篇新发表的文章中提取课题,让博士生在两三天内提出解决方案,以此测验学生对前沿研究的敏锐程度。其理由就是:博士生就应该挑战学术最前沿的尖端课题,读博士是为了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那就是要“独立思考”!学习上的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起点和关键。每当学生拿问题来问我的时候,我几乎从不直接给予解答。我经常会问:“你读懂题目了吗?”“读了几遍?”“把你的想法说给老师听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给他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启发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再针对每一位同学的不同的理解程度,给予必要的引导或指导,帮助他们对问题再分析,使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把问题解决,这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把老师当“拐杖”。同时,我经常要求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勤于动脑、勇于创新、尽量独立去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独立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