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看到了社会矛
盾,也非常希望广大人民能够摆脱压迫,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统治者进行
一些改革。同时他也认识到法国人民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是正义的,所以对于革命,
狄更斯的态度是矛盾的。1848年2月,当他得知法国人民发动武装起义并推翻了七月王朝时,写下了“法兰
西的光荣万岁!共和国万岁!人民万岁!打倒王权!打倒波旁分子!打倒基佐!处死叛徒!让我们的血为自
由、正义和人民的事业而流。”然而当革命风暴进一步发展时,他却保持沉默了。原因是他在日益扩大的革命
斗争面前有些惊惶失措。同样,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也是这样,从《双城记》中的一系列描写中我们可以看
到作者态度的转变。他所描写的1789年法国人民攻打巴士底狱的斗争场面是可歌可泣的。他热情歌颂了一
举摧毁顽固封建堡垒的伟大人民。
随着革命的一步步深入,特别是1792年,群众革命运动进入高潮,暴怒的人民群众进一步向贵族阶级讨还
血债。后来连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皇后都被送上了断头台,愈来愈猛烈的革命风暴吓坏的狄更斯,他对革命群
众大规模镇压反革命的态度改变了。他把法国群众看作是“可怕的魔法所招引的”,把革命者描写成杀人成性
的刽子手、吃人鬼,他们狂奔在一面红旗下,变为野人了。作者这样描述法国的情况:
“首都成立了一个革命法庭,四五万个革命委员会分布于全国;嫌疑法摧毁了生命或自由的一切保障,把
任何善良的好人交给任何恶劣的坏人,监狱胡乱吞吃了并未犯罪而申诉无门的人们。”“它使雄辩者沉默,使顽
强者倒下,铲除美好和善良”。
作者还描写了一大群杀气腾腾的凶汉拿着带血的刀斧在一大块磨石上磨刀霍霍的情况,以及别的一些令
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革命人民的形象被歪曲和丑化,被描写成毫无理性的疯狂的杀人恶魔,这充分表明了
狄更斯反对暴力革命的立场。他认为暴力革命只会使国家蒙受损失,破坏家庭和个人幸福。他极力渲染法国
大革命的恐怖,借以警告英国统治阶级,企图用阶级调和来解决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问题。
狄更斯出身于社会下层,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小说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他所置于
女主人公地位的那些贤淑的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而是各种类型的下层社会妇女,德伐日太太就是法国大革命
时期应运而生的一个不同凡响的下层社会妇女形象。她的童年是很悲惨的,埃弗瑞蒙德使她的父亲、哥哥、姐
姐和姐夫死于非命,家庭悲剧使她变得坚强起来。她沉着、机智、勇敢,她可以耐心等待复仇的时机,密切注视
着周围一切动态,在复仇时机到来之前,她不停地编织,把她的仇恨、愿望以及她复仇的对象和贵族们的罪状都
精确地编人了她的记忆。在革命开始的时候,她勇敢地站在最前列,成为圣安东尼区的妇女领袖。作者着重描
述了她的“冷”和“阴险的黑眉毛”,连送信的修路人一见到她都浑身发抖。正如作者所说:
“当时许多女人被时代所恶化,变为残忍可怕,但是还没有一个比此刻走在街上的这无情的女人更可怕
了,自幼以来她就满怀着被凌辱践踏的意识和根深蒂固的阶级仇恨。机会一到她就变成母老虎了。她是绝对
没有怜悯的,倘若她原来具有这种德性,那是早已被摧毁净尽的了。”
如果从狄更斯的阶级感情分析,德伐日太太作为一个受压迫的下层妇女,应该作为正面人物出现。而且在
她实现复仇计划后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结局。但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去描写她的凶狠、可怕、冷酷无情以及为了复
仇不惜殃及无辜的变态心理,最终她在读者中失去了同情。她的死使人感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