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发展劳动力经济的工作重点
我市发展劳动力经济的基本思路是,以打造富有特色的通州劳动
力品牌为目标,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拓宽劳动力转移空间为重点,大力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每个劳动者的创富潜能,努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全面提升劳动力资源开发水平,实现区域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要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全力打造劳动力品牌。
现代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体力型向技能型、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面对劳动力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劳动者有更高、更强、更全面的能力。劳动力的素质,成为劳动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实践证明,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的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一个地区劳动力是否具有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劳动力品牌。我们要高度重视一些地方由于输出的劳动力素质不高,已经危及一方经济发展的严峻事实,以创造“劳动力名牌”为抓手,努力提高劳动者技术培训的整体水平。认真挖掘我市民间技能优势,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富有通州特色的劳动力品牌,以名牌提高我市劳动力的信任度和赞誉度,以名牌扩大我市劳动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从而更好地带动我市劳动力的转移。
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要使全市人民都树立“为终身具备就业能力而终身学习”的新理念,依托学习型城市建设这个载体,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机制,大兴学习之风,不断丰富劳动者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增强劳动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保护意识。实际工作中,要切实抓好三种培训:一是加强就业前的培训,培养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要把实施劳动预备制度与加强新生劳动力资源管理、推动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加大对新生劳动力就业前的培训和就业准入控制的力度,以此推动劳动预备制度的全面落实。二是加强在职培训,提高在职职工的操作能力。要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提高广大职工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要指导用工单位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使用及福利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实行竞争上岗、以岗定薪,推动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从技工到技师、从初级到高级的转变。三是加强再就业培训,增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劳动者的下岗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回避的现象,要教育下岗人员失业不失志,积极适应社会变化,通过培训掌握新的技能,迅速开辟新的就业门路。
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最有效途径。要积极整合职教资源。按照“区域集中、规模办学、分层布局”的原则,统筹规划职教资源,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职教资源整合,采取同类合并、优势互补的办法,使行业、企业办学资源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尽快形成以通州职高、电大分校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在职教集团内部既要鼓励职校之间的有序竞争,又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既要在发展规划、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师任用、学生就业等方面统盘考虑,又要兼顾职校之间的相对独立和各自特色,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化通州职业教育体系。要大力拓宽培训范畴。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拓宽培训的知识和技能范畴,还要努力适应就业新形势的要求,培训能操作设备、会使用电脑、懂经营管理的中高级人才,以满足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要力求办出职教特色。做大做强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建筑、服装、机电、模具、空乘等专业,积极拓展电焊冷作、红木雕刻、裱画工艺等传统项目的培训,努力使优势专业、特色专业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同时要注重劳动力专业技能、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特别要把培养职业能力与培养职业道德紧密结合起来,树立通州劳动力的良好形象。要坚持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的原则。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凡从事属于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必须取得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努力建设培训基地。各职业学校要建设面向市场的职教培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同时,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大力发展“订单”培训,按照用工单位的要求,培训合格的实用技术人才。今后要将学校开拓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作为整合教育资源的重要依据,将社会对培训学员的接受程度作为专业留舍的重要依据。要着力抓好教工队伍建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