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和发展“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服务模式
在西方国家,各种涉农经济部门主要是通过直接购销、农工商一体化、合作议价、合作供销、合同购销、市场信息和政府指导等方式与农业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尤以合同购销和农工商一体化及合作供销最为重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全部农产品中,由合同协调或完善的一体化企业生产的种植产品占23.5%,畜产品占97.8%。合作供销则占全部农用物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总额的1/3左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就在于合同购销或一体化经营使农场主能够面对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因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进而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我国在最近几年的改革过程中,也逐步摸索出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协调方式的覆盖面还不够大,在具体运作上还没有同农民结成稳定可靠的相互依赖关系,相互之间的联系还比较脆弱。为了更有效地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使农民真正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得到诸多好处,把社会化服务体系看作进入大市场的桥梁,需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作方式。由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鼓励有关农产品运销加工企业与农业经营者签署具有严格约束力的购销合同,鼓励建立和发展农工商一体化企业,鼓励建立和发展“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服务模式,从而把分散经营的农户再次组织起来。
(四)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建设区域农技站
×××的经验表明,创建区域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技推广运行的有效机制,它有利于农技推广力量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加强对农技队伍的领导,有利于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有利于提高技术推广的效果。各地要根据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的要求,改革现行农技推广体制,把乡镇农(林、水、牧、渔)技站改建成跨行政区域的专业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区域站的主要职责,一是负责区域内农业科技的规划、调研、技术指导与推广服务,并负责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重点负责果、茶、桑、蔬菜、畜牧等经济特产的技术辅导工作;二是围绕信息、育种、科技、流通四个方面,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三是建设好一批优质、高效的示范基地,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并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四是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和配合乡镇政府开展工作。区域站的建设可采取开展试点、进一步推广、全面铺开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展开,最终完成区域站的建设目标。
(五)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成立具有外贸出口权的农、工、贸一体化产业集团(公司),增强为农业综合服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有些农村主导产业已经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需要扩大市场,增强外贸外销能力。针对我国农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现实,应按农村主导产业建立具有外贸出口权的主导产业集团(公司),集团内部制度应参考国际通行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引入股份制形式,使集团从产生之日起就应步入先进企业组织管理的行列。通过一体化产业集团的综合服务功能,扩大和延伸农村产业的开发,把原来仅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生产上的生产系统改造为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生产系统,从而使农村产业开发达到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较理想状态。
(六)推行股份合作制,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迅速走上“自愿组合、自主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积累”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始终把股份合作制作为强化其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联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农产品大流通、大市场的桥梁,成为科技兴农的载体,成为引导和带领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好帮手和好向导。从长远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迅速而有效地建立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市场经济导向机制。为此,一方面,要把拓宽流通服务和经营内容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另一方面,要借助于股份合作制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普遍推行,来纵深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因此,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产业化步伐,逐步把赢利状况列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造血功能和自我繁殖功能,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迅速走上“既能为农服务,又能自我经营发展”的新坦途。
(七)创造有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
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在农村技术市场、资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