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多,一般很难解决,成了制约“村为主”实施的重要因素。一是工资债务久悬未决。拖欠村干部工资一方面是由于乡镇运转困难,没有发给村干部,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另一方面是村干部为完成农业税费而垫交工资形成的,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具有普遍性,少的村几千元,多的村近1xxxx元。历年村干部垫交农业税费难以偿还,拖欠村干部的工资无法兑现,不仅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而且也使一些村干部担心工资没着落,不愿放弃村干部职务,造成了村干部职数难以精简,由此带来了新的潜在债务隐患。二是政府性债务难以化解。如我市某乡镇一个村煤矿上世纪90年代被乡政府卖给私人,3xxxx万元的拍卖款至今尚未返还村集体,村干部的工资大量拖欠,几任村干部不愿离职,导致该村干部职数偏多,100xxxx左右的村干部达到xxxx之多,严重影响“村为主”工作的推行。由于村级历年遗留债务难以消化,村级欠账太多,大多数的村级组织仍陷于“无钱办事”的困难境地。即使有的村干部有心办事,但无力办事,作出的办实事、谋实惠的承诺往往成了“空头支票”。村级组织“经济无实力,发展无财力,服务无能力”,“说话无人听,办事没人跟”,农村全面工作“村为主”成了一句空话。
(三)干部待遇问题
干部待遇问题是“村为主”建设成败与否的根本所在。一是政治待遇不高。目前,由于公务员体制改革,推行逢进必考,村干部选拔机制没有形成,提拔通道不畅,即使再优秀的村干部也难以进乡镇任职,一直对村干部实行身份锁定——农民,使干部普遍感到政治上没奔头,村干部的职位对农民缺少吸引力。加之农村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一些地方宗族势力横行、歪风邪气盛行,有的人身安全都难以保障。而村干部生长在农村,与村民同乡本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开展工作有后顾之忧,不敢触及矛盾。二是经济待遇难保障。不少村干部感到经济上没甜头,全市村干部经济待遇差距悬殊,苦乐不均,一些×××乡镇、×××村的村干部收入有保证,有的年收入甚至达到400xxxx以上,而一些贫困村的村干部工资不仅不能正常发放,甚至还要村干部自己垫付农业税,村干部需要发展“副业”来养家糊口,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影响了村组织的战斗力。此外,村干部养老保障没着落,辛辛苦苦在农村工作几十年,离任后即刻出现“断电”效应,即政治上解除权力、经济上取消工资、生活上无人过问。总之,村干部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待遇难保障,尽管许多村干部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但由于农村工作的复杂性,成绩得不到上级肯定、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辛苦得不到家庭的理解,村干部三头受气,让村干部感到寒心,制约了“村为主”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干部队伍建设问题
实行“村为主”,干部是关键。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实际上是上述三个问题的衍生,由于空壳村大量存在,遗留债务难消化,干部待遇难保障,又影响了我市村干部队伍建设。从调查看,农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和年龄老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导子乡2xxxx村,村干部总数8xxxx,其中30岁以下1xxxx,占11.2,30-40岁1xxxx,占20,40-50岁5xxxx,占65,50岁以上xxxx,占0.3;高中、中专生2xxxx,占31,初中6xxxx,占67,小学xxxx,占0.1。老龄化和低文化导致缺乏创新农村工作的动力和活力。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长期处于分散、流动状态,更导致农村基层党员难发展,村官难选,村务难管,一些村几乎找不着合适的村干部人选,甚至一部分村干部也外出务工,导致村级班子不稳定。有的村支书唯恐别人夺权,故意长期不发展党员,或者“近亲繁殖”,大量培养自己的亲属进村领导班子。这些因素的存在,一方面造成干部队伍青黄不接,选拔村干部范围受限,另一方面致使干部队伍素质偏低,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弱化。从目前我市村干部现状看,有的村干部思想落后,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淡化,宗派思想严重,办事不公,为政不廉,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甚至在一些村出现了村民“有田有粮不找你,不偷不抢不怕你,外出赚钱不理你,出了问题就找你,不给解决就骂你,解决不好就告你”的现象。有的村干部工作能力难以适应农村工作新形势,相当一部分村级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能力不强,文化水平偏低,工作思路窄、办法少,“等靠要”思想太浓,开拓进取意识不强,主动性不高,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现有村干部素质偏低,后备干部缺乏,导致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削弱了村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农民群众对村组织的依赖程度、信任度下降,影响了“村为主”建设。
三、对全面推行“村为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