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发生概率。
(三)实行“两个依托”的优点及取得的成效。依托乡(镇)村居基层组织及农村派出所协管交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警警力不足带来的管理压力,使农村道路脱管面缩小,交通安全宣传辐射面扩大,交通安全管理覆盖面大大提高。另外,依靠乡(镇)村居基层组织及农村派出所协管交通,充分发挥了乡镇、农村干部的群众工作优势及地理优势,靠近指导,直面基层,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宣传更具可信性。一些管理权利的“下放”,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车管、驾管的办事程序,给农民办事带来了优惠与便利。通过多年的实践,武义农村交通管理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民交通安全意识在不断增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得到了有效遏止。以2005年为例,2005年武×××在人、车、路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交通事故总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同比去年降低4.16、24.53和1.18。武义实践证明,实行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是建设“平安新农村”的一条可行之路。
三、新农村建设中对深化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笔者认为,在武义这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山区县,开辟新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新思路,应以“规范化”建设为根基。即在创建交通安全乡镇、安全村、安全企业的基础上,建立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网络,即“农网”,每个乡镇建立交管站,每个村设交通安全联组,每个企业设交通安全管理办公室。乡乡有协管员,村村有安全员,各自管好一片,交警大队指导抓好一片,县政府统筹将其连成一片,达到统一、规范、有效的建设要求,真正达到交通管理网络化、社会化的效果。
(一)深化社会化交通管理必须遵循的几项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长期发展的实践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也不能例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关键环节也是发展,发展不是不择手段,不讲科学,不讲效益的发展,更不是一年、两年、一代、两代的发展,而是长期的发展,无论发展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应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必须以优化组织体系结构为原则,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出发,不断调整完善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网络,使之不断趋于合理和有机构成,达到发展的最佳状态,建立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长效管理机制。
2、构建和谐交通与以人为本原则。构建和谐交通与坚持以人为本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群众作为社会化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前进的主体和原动力,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从交通管理角度看,构建和谐交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成败的衡量标准,即要不断提高农村道路通行水平,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交通安全意识水平,促进农村交通事业和谐有序发展。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农村交通管理作为社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发展密不可分,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应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必须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农村经济承受能力为基点,区分地区差异,多快好省的建设农村新交通,推进地区之间协调发展。要从农村交通管理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农村交通管理现状和不足,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的整治,加强机动车、驾驶员的源头管理,以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为契机,大力开展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普及宣传。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促进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二)深化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的对策
1、硬软件同步,建设规范化农村交通社会化管理网络。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前提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级交通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农村乡镇、村、企业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有专用场地,办公器材、资料、台帐等的建设要统一。设计统一标识,让农民知道有这么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是专管什么的。管理人员应挑选责任心强,有一定奉献精神,具有一定的交通安全管理知识,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员。交通管理员、安全员持证上岗,文明待人,热情服务。在农民间具有一定说服力和威信,能够深入田间地头,街巷宅里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行动员教育。软硬件同步完善,整个机构工作有效开展。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