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重点工程。
要做到这两条,我们在财政预算和资金投入上必须改变以往那种重生产轻教育、不重视对人的投入的观念,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认真地加以贯彻落实。
六、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建设和
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建设既有利于生产力持续发展,又有利于人居的良好环境。这个良好环境,既包括社会人文环境,也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首先,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我们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的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文化、卫生、社保三个方面着手改变农村的社会风貌。一是要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在硬件方面,要加强文化站(室)、图书馆(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和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软件方面,要加强农村群众性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二要进一步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针对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要下大力气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包括要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每个县都有一所中心医院、一所妇幼保健医院、一所疾病防治中心,每个乡都有一所卫生院,每个村都有一所卫生站;包括要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的医术和业务水平,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和进修制度;也包括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去年合作医疗统筹是3xxxx/人(1xxxx 1xxxx 1xxxx),今年提高到5xxxx/人(2xxxx 2xxxx 1xxxx),以后中央和地方财政还要提高补助标准,现在合作医疗试点已有67xxxx县,占全国总数的23.7,覆盖农村人口2.36亿,到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这一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三还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许多人关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包括在有条件的地方像城里一样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通过这三方面努力,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社会和谐、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与此同时,要建设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以及人居环境治理,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方面着手改变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是在生态保护方面要抓紧治理被污染的江河湖泊,要防止水土流失,要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二是在生产基础设施方面要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要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三是在生活设施方面,要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和电网建设,还要加强村庄规划、村庄建设和村庄治理。通过这三方面努力,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环境×××、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们要懂得,环境可以改造人,可以提升人的素质,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可以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我们必须转变过去那种重生产轻生态、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的落后观念,形成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以现代文明的理念引导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创造我们的新生活。
七、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收入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人为本,以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我们必须掌握的重大原则。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就是为了能让农民多增加收入。
从中央来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在“多予”上下功夫,尽可能让农民增加收入。从地方来说,我认为应在“放活”上下功夫,也就是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探索农民增收之道。要做到这一点,一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二要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减贫力度、减少返贫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经从2.5亿人减少到236xxxx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大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我们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多予”下功夫,为农民增收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使农民人均减负14xxxx;实行种粮、良种、农机三项补贴,2003年至2005年就补给农民350亿元;在生态建设、退耕还林中,农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