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小,总量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农民的增收需求;
二是号召多、扶持少,推动力度不大,相应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尚未完善;
三是加工转化发展滞后,产业层次低,一些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仍处低水平发展状态,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总体产业仍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的小农式状态;
五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低,技术支撑不到位,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这些问题对于加快发展园艺特产业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以克服。
党的十六大提出,今后二十年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对于我省园艺特产业发展来说,今后二十年是一个从分散向集约、从传统向现代、从原料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的重要跨越期。从全国情况看,我省的园艺特产资源独特,品质优良,生物多样和营养保健性的特点非常突出。这是我省园艺特产业能够得以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我省农业迎接入世挑战的王牌。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园艺特产业的资源优势,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有利机遇,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园艺特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水平。
二、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思路及战略重点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设我省现代园艺特产大产业。
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07年,全省以园艺特产为主多种经营年产值达到280亿元,经济作物生产面积达到3000万亩(实际面积),多种经营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实现多种经营纯收入在吉林农业效益收入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吸纳安置农村劳动力240万人;通过发展多种经营产品加工及商贸流通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转移劳动力20万人。主导产业基本实现产业化经营,多数产业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初步实现生产经营的布局区域化,发展专项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质量无害化,产品品牌化,管理组织化,流通定向化,运行社会化。
到2020年,以园艺特产为主的多种经营产值争取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5%以上,农民人均多种经营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5%以上,使园艺特产及多种经营成为与粮、牧骨干产业融合互补、特色鲜明、种类多样、效益显著、支撑力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业群体;各项生产全面实现产业化经营;产业基础稳固,市场化生产经营体系健全,生产水平先进,经营理念现代,主体素质优良,基本具备现代园艺特产大产业特征和全面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2003年,全省计划实现园艺特产及多种经营产值190亿元,经济作物发展到1600万亩(实际面积),暖棚生产发展到65万亩,农民人均多种经营收入达到650元。
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锁定建设现代园艺特产大产业目标,抓住“入世”机遇,坚持绿色、有机和内外市场相结合的发展方向,抓特色、扩规模、上档次,大力发展区域性专项化生产,走强“龙头、建基地、促联合、拓市场、打名牌、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发展之路。实施提高东部(提高东部特产业发展水平),开发西部(开发西部油料等特色经济作物),壮大中部(壮大中部瓜菜等园艺产业)的发展战略。实施8大工程,即,龙头企业建设工程、暖棚经济工程、林地经济工程、北药现代化工程、外向发展工程、优质“菜篮子”工程、特色产区建设工程、市场开发工程;做强10项产业,即,瓜菜、水果、参业、鹿业、林蛙、食用菌、中小药材、油料、薯类、庭院加工;开发100万亩暖棚生产,建设100个特色产区,抓好300个建设项目。促进园艺特产及多种经营产业,加快扩大总量,优化质量,提高贡献率。
战略重点:
1.实施“龙头企业建设工程”,促进园艺特产业的工业化发展
园艺特产资源都是高附加值资源,具有极大的系列开发潜力。产业链条短,开发层次低,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始终是障碍我省园艺特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症结所在。实施“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就是要按照建设现代园艺特产大产业的要求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