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我知道这样演讲,很多人听了会发笑,孔子什么时候说过,你上述的这番话,岂不纯属胡编?
可你还别说,我这绝不是胡编杜撰,它就是整部《论语》的精髓。在座的哪位只要有谁对孔子的《论语》作过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保管他会欣赏我这份意译水平的高明。因为,我不是以文对文的教书先生,而是以孔子儒学,揣摸社会实践的学者。所以,我更有条件,比教书先生深透的理解孔子儒学。
其实,教书先生以文对文的那套我也会用,只是很难把道理向我这样说的一目了然,清楚明白。不信我们试试,比如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我把这段教诲,用教书先生使用的现代汉语翻译给你听听,看你能不能听出,通过我意译后的深奥道理?孔子说:“领导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要遵守这样一条道理,即认真办事,恪守信用,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役使民力,要顾忌时令,不能荒误农事”。可我把它通过意译就成了:当作国家主席,他的灵魂就是国家的灵魂,这不更清楚明白些吗?难道“道千乘之国”,说的不就是一个国家主席的责任心吗?
请大家认真分析一下,难道这不更符合孔子原话的本义吗?
如果你不能这样理解,那我只能说你只会读死书,太迂腐,搬运楠竹过曲巷,找不出转弯的方法。其实,只要你把楠竹竖起来,这曲巷不就立马过去了吗?难道这也要孔子事必躬亲的告诉你和我?也只能说明你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太浅,无法把死书读活而已。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毛泽东好好学习。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倘用现代汉语来翻译不就是:“善人教导人民七年,不是军人的老百姓,也可以参加作战了”。可毛泽东却把它精化成两个字,叫做“兵民”。这两个字前面的一个“兵”是动词,请你千万别把它理解成军队和人民,如果只是军队和人民的话,那么,当年蒋介石的军队和人民,不比毛泽东多更多吗?干吗他打不过毛泽东,而毛泽东就利用“兵民”这套军事思想,彻底打败几百万的国民党军队。因此,毛泽东得出的结论是:“兵民是胜利之本”。
这不正是活读《论语》的典型结果吗?当然,如何才能“兵民”,那是另外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大家只要认真的阅读毛泽东的著作,就知道动机和效果,他是怎么把它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活读《论语》的典型证据。
试想,今天我在这里也用这种“活学”的方法,来向各位诠释博大精深的孔子《论语》精髓,有哪个学者非要刻意与我辩论,说我这样阐述经典不严谨,只要你把其中的道理说出一个一二三四来,我绝对洗耳恭听,拜你为师,以后再不敢用这种方法诠释《论语》。
孔老夫子作为我们民族的人文祖先,他于2500多年前创立儒学,旨在弘扬一个基本的人伦法则,这就是儒学思想的“中庸”之道、“忠恕”之道。(关于什么是“中庸”和“忠恕”,因为时间的限制,以后大家想听我的课程,欢迎跟我联系,再和大家共同讨论。)
其实,“中庸”和“忠恕”,它是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的人伦体系。这个体系以一个“仁”字为核心,从而又推演出社会的礼义和廉耻,即仁、义、礼、智、信。因而,中华民族几千来一直被世人称道为:“礼义之邦”。
还是让我在这里简短的说说“礼”和“义”。“礼”和“义”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礼”和“义”是什么?在孔子的儒学体系中,实际上讲的就是做人应该遵守的道德和秩序。我们今天把它演化成四个字,两个词组,即责任和义务。
试想,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定,每个社会的成员没有自己的责任感、义务感,即使命感,那又怎么能成?
因此,孔子儒学的人文理论,才是天经地义的人文理念。
今天这个社会高速发展,应该说人的基本生活的物资条件,丰富到什么都不缺,就缺这种久违了的人文理念,即社会人群心理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