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下来没有思想一样。一个小孩看到另一个孩手上拿着好吃的,就动手抢,这是一种本能;因为小孩并没有形成道德意识。可见,道德意识是后天形成的,需要培养。培养道德意识是从父母开始的。有了道德意识,才可能有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通过道德评价来评判来修正行为规范的。因此,道德意识包含了道德评价。
有的人从小就立志要做个品德高尚的人。这就是道德理想,道德理想与人生理想一样,是生活追求的目标。有了道德理想,道德行为才会不断完善,以致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2、明确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有了道德意识和道德理想,还必须有具体的道德准则,这是人与人之间道德范围的行为规范,实际上也是社会对人们行为的关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有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才有标准;道德评价就是居于道德标准之上的。道德标准,实质上是一种“善恶”标准;道德评价可以促使良好道德的形成。
3、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道德情感指对道德行为的一种情绪。道德情感是居于道德评价之上的。有了道德情感,人们可以进一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麻木”的人是相当可怕的。他们会问:道德一斤多少钱?这种人是因为金钱的刺激使得道德麻木。
有了道德意志,道德理想方可实现。道德意志指在实践道德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力量。道德意志可使人在社会道德风气低下之时,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实现道德理想而采取积极主动、创造性的行为。
4、良心和自尊心的培育。良心是指人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义务时,对所负的道德责任的内心道德感知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人对其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良知是一定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良心是一定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是外部的义务要求转化为人的内心道德要求和个人品行的结果。在阶级社会中,良心是有阶级性的。良心在人们进行行为动机的检查、行为过程的监督、行为后果的评价时,都起着巨大作用。良心包括责任心、同情心等。责任心可以养德,责任心更可以树德。自尊心是个人需要遵重的一种道德情感。其基础是承认自己的尊严。自尊心是人的自
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着人的行为。自尊心能够促使人去合理地维护自已的尊严,在人们的行为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自尊过分就成自傲,自傲妨碍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是一种不良品质。
5、道德境界的塑造。道德修养境界是指人们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形成的高低不同的觉悟水平。人的道德境界有高低之分。“利他”''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比如古人的“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今人的“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都是崇高的道德境界,属提倡道德,只有道德先锋才能做到。
有人将人们的道德修养分成三种境界:一是遵纪守法,普通公民的道德境界;二是助人为乐,对社会施于益行,良好公民道德境界;三是先人后已,大公无私,崇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是经过长期修养达到的。
(五)、养成良好道德习惯
道德修养,要从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起。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是人生成功的基石。
1998年1月18日至21日,全球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聚在法国首都巴黎,为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研讨。有人向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教:“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最重要的知识的?”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却说:“我是在幼儿园。”人们一下子愣住了,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哪些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科学家耐心地回答说:“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用过的东西摆放整齐,做错了事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道德教育就是促使道德习惯的养成,道德修养也一样。
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