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今天我讲的题目就是“深刻认识党的群众路线”,如何深刻认识,我想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下面,我先谈第一个问题,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讲到党的群众路线,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群众?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群众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当前,我们主要在三种语境下使用“群众”概念。一是党群关系语境,“群众”指称非共产党员人士。二是干群关系语境,这里的“干部”,主要是手握权力,能影响他人利益的人士;而受其影响的对象则构成“群众”,他们是领导干部的工作对象或服务对象。三是哲学语境,作为与“英雄”的对应,“群众”是指一切非杰出人物但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并常用“人民群众”来指称。现阶段,“群众”这一概念应联系“中国梦”加以把握:凡是真心拥护和愿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人,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凡是不反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人,都属于群众的范畴。
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十八大党章,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明确表述,指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可简单概括为“两个一切、一来一去”,这几句话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世界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问题的方法论,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该怎样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就是我们党正确对待人民群众,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根本思路和根本原则。说具体一点,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列主义关于群众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
从我们党的历史上来看,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就明确认识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 1925年10月中共扩大执委会决议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8年党的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六大之后,党的领导人开始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毛泽东在1929年4月的一次讲话中强调,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树立争取群众的观念,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随时都要叨念“争取群众”。 1929年9月由陈毅根据周恩来等人意见起草的《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有三次明确地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地提到党的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 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中,提出了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原文中这样表述:“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内容开始不断成熟。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并将它提到了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高度。党的七大,群众路线被正式确定为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根据执政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新的概括,系统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必须密切联系和依靠群众;二是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能否采取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等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都是对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