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证明,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以上是关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的简要介绍。下面,谈一下第二个问题:
二、从历史上看,群众路线对我们党的极端重要性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事实表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就前进。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停滞、就遭受挫折。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阶段。可以看到,我们党取得的每一项胜利、每一个成就,是人民群众支持的结果。党遭受挫折,出现失误,能够纠正失误,奋起后继续前进,又是人民群众支持的结果。我们首先得出这个结论,因为这个结论是从历史上得出来的。下面我举一些具体的历史事实。
抗日战争中,解放区那种“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场面,让我们激动不已。70年前,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人心,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形成了血肉关系,是命运共同体。
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大家知道,打得非常艰苦。据统计,当时淮海战役动员了支前民工220万人,用了大小车辆40万辆,主要是老百姓的小推车,有人做了一个计算,说如果首尾相连,进行两路纵队的排列,可以从南京排到北京。陈毅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我看到一个材料讲,党的七大通过了七大党章。后来蒋介石也关注我们党开的这个会和通过的文件,蒋介石对党章中党员与群众、上级与下级这两节特别感兴趣,他说这两节写得太好了。后来他就在日记中写到,“读了以后受益匪浅,本党要奋起直追,否则消亡无日”。蒋介石也看到了,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在于与群众的关系上。
从我们党开展地下斗争的情况看,无不是人民的支持和保护,才使得党的地下斗争取得胜利。我党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大跃进,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典型例子,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好在党发现并改正,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大包干,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村民的伟大创举。产生了农村改革的鲜活经验,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是对党的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极好诠释。
从国际上看,苏联亡党亡国就在于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苏共亡党前,广大老百姓控诉道:“他们像个共产党人吗?整天你争我斗,整天喊口号,老百姓怎么过日子他们不知道吗?他们倒是新汽车换了一辆又一辆,房子和别墅越修越豪华。可我们呢?没人管。”发生苏共垮台这场惊天之变,在于人民已然唾弃“戈尔巴乔夫的党”。苏共的昨天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教训。
从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群众路线蕴含着我们党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全部秘密。群众路线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如何对待、看待人民群众的问题,如何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和路线。同时,我们党对这一个关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还形成了许多生动的形象化的比喻。比如:鱼水关系、血肉关系、瓜秧关系、舟水关系、树干和树根的关系、土地和种子的关系、主人和公仆的关系、先生和学生的关系、父母和儿女的关系、大地与安泰的关系、工具和工具使用者的关系等等。这些深刻的认识阐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不可分离性。鱼儿离不开水,鱼离开水,就要死掉。瓜儿离不开秧,血肉是密不可分的,树不能断根,再高、再大、再粗的树断了根也要死掉。
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那天起,它明确宣布,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就是代表人民的利益。
所以,我们党在党章中写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全部工作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回过头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