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双联双解六攻坚”活动,重点工程和企业的周边环境明显好转,累计为企业和项目建设解决难题299个。征地拆迁取得实质性进展,共征收土地700余亩,征拆房屋200余栋,拆除违章建筑4000余平方米。
(五)社会建设再谱新篇章。民生保障得到加强。投入民生资金 16.35 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5%。新增城镇就业2805人,基本实现县城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启动校舍安全工程39个,建成合格学校10所、幼儿园6所。改造乡镇卫生院7个,新建村卫生室20家,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投入使用。精心组织“欢乐潇湘·幸福慈利”系列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新建廉租房376套、公租房199套,改造城市棚户区1000户、农村危房2459户。深入开展扶贫攻坚,全县减少贫困人口9000人。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发放计生奖扶资金1190万元,继续保持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县位置。社会治理成果丰硕。深入推进“平安慈利”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在全省民调综合排名中位居第6位,首次被评为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县。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实现特别防护期赴省进京非访“零登记”。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全面下降,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同志们,2013年,我县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和遭受重大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难能可贵。这充分说明,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得力的,效果是显著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增强决心、保持恒心,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一张好的蓝图抓到底,坚持发展不走神、不散光、不偏题、不变调,就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创造新辉煌,就一定能够尽快建成区域经济强县,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大。作为占全市人口45%的大县来讲,GDP只占全市的33.8%,财政总收入只占全市的22.8%,与桃源、石门等周边区县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二是发展质量还不优。农业专业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工业经济总量不大,骨干企业、大项目不多,产业关联度较低,旅游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还未形成一批稳定的骨干财源。三是人均均量还偏小。特别是城乡居民增收的后劲不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压力和挑战很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分析原因,切实加以解决。
二、科学研判形势,明确发展的关键和重点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我县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一年,改革发展的任务重大而艰巨。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既要看到经济形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更要看到今年的宏观环境要优于去年、总体形势要好于去年,特别是我们面临全面深化改革、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湘西地区开发、省财政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等一系列政策机遇,扶持力度要大于去年。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懈怠,不折腾,不徘徊,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年,要重点抓好“五个建设”:
(一)狠抓产业建设,提升发展水平。坚持把产业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核心,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一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我县属后发地区,在发展要素、生产条件、产品市场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无法比拟,短期内引进和做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可能性很小。多年的实践证明,要想把我县的工业发展起来,只有依托县内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水电能源方面,鼓励水电站进行技术改造,配合开展页岩气资源勘查,不断扩大产业规模。矿产建材方面,要加大镍钼、煤矿、铁矿等资源整合力度,特别是在大理石开发、碳酸钙产业发展方面要有新的动作,重点是关闭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发展2-3家技术先进、生产安全、加工精深的现代矿产企业。农产品加工方面,重点依托丰富的杜仲、中药材资源,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引导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走“产、学、研”创新之路,组织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0个。二要稳步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八大产业、十大片区”做文章,全年落实水稻高产创建面积5万亩、油菜高产示范面积5万亩,商品蔬菜基地扩大到5.4万亩,发展中药材2万亩、油茶1万亩,改造低产茶园1万亩、桔园2万亩,收购上中等烟叶8万担。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0个,大鲵发展到14万尾。大力支持隆盛、恒鑫、生安赛特等龙头企业发展,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