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开展农民增收大讨论活动,目的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增收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各级各部门为农业搞好服务的主动精神,集思广益,理清新思路,制定新措施,找到新途径,在全县上下形成人人议增收、层层谋增收、家家干增收的浓厚氛围。对这项活动,我们一定要按照市的部署,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要求县包联领导每人需联系三户,县直农口和乡镇办事处科级干部要包联五户,而且一定要落实,保证这项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结合“农民增收大讨论”活动的开展,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要把发展特色农业放在结构调整的突出位置。各地发展高效农业的实践证明,连片开发、区域化种植不仅有利于良种良法的推广普及、实现统一服务,而且可以形成规模优势,打开市场销路。我市的马铃薯、食用菌、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要继续予以扶持,使其规模更大,档次更高;同时,我们还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继续实施“燎原工程”,重点扶持一批种、养、加专业户,发挥典型效应,以点带面,把重点产业、主导产品做大做强,形成燎原之势,以加快具有界首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各乡镇办事处要根据自身条件,选准—个产业作为主攻重点,做到一镇一品或一镇多品,尽快培育出市场占有率很强的“拳头”产品。
(二)要把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扶优扶强,壮大一批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二是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着力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发展中介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积极建好马铃薯、山羊、黄牛、“三粉”和畜禽等较为集中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的带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千家万户的生产形成产业规模,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更好地促进农业和农产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三)要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托。农产品经过精深加工,价值可以成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但我县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据有关资料介绍,欧美发达国家农产品精加工度为,而我县则仅占到,反差很大。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改变农产品加工落后的局面。各乡镇办事处要认真领会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农产品加工的扶持政策,一定要用足用活,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加强对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同时,鼓励和引导各类工商企业、乡镇企业及其他经营组织和个人投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突出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加工业,集中力量对肉类、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红芋、食用菌等特色产品进行系列开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四)要把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头戏。首先,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扶持陶庙山羊市场、颍南马铃薯市场、光武小百货市场、鸭王尼龙绳市场,加强软硬件建设,使其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牵动性强。其次,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开拓无形市场。加快“信息入乡”工程实施步伐,力争今年全县所有乡镇全部上网,通过信息网络,加强对农业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使用,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三是积极为农产品流通营造宽松环境,开辟鲜活农产品运销通道,促进鲜活农产品货畅其流。四是积极发展专业农协、农村经纪人、运销大户等农民营销队伍,大力培育农村高级营销人才,充分发挥农村能人的作用,活跃农产品市场,拓宽流通渠道。
(五)要把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实施品牌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开发一批质量优、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规模的名牌农产品,打出品牌,创出品牌。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建立优质品牌产品示范基地,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为创立品牌、发展名牌打好基础;二要积极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建立一批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要集中一部分资金对获得认证的品牌农产品生产给予重点扶持,并抓紧商标注册。对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品质稳定、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及加工品,要及时办理商标注册,并积极申报省级著名商标。
(六)要把组织农民劳务输出作为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引导农民有序地外出务工,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因此,我们要把农民劳务输出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着力壮大“劳务经济”。当前,要以“有序”和“规范”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和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水平。要认真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乱收费现象,规范对农工的管理办法,做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