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级党委政府对村委会工作指导乏力、对公益事业建设“瓶颈”突破不力,省政府已经决定,今后省级支出70%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把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的乡镇必须努力适应农村经济社会转型要求,迅速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上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创造性地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新”作出积极贡献。
三、学习借鉴镇经验,提升全县社会管理创新整体水平
同志们!今天的现场会虽然已经是全县的第四个现场会了,但前几次现场会都是由部门组织的,从镇(区)层面讲,还是第一次,所以,这次现场会有着特殊的意义,对推进各镇(区)社会管理创新、提升全县社会管理创新整体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何推进下一阶段全县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进一步明确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具体要在四个方面强化落实。
1、要把抓落实的重点集中到更加多元的运行资源整合上。社会管理创新核心的一条,就是要通过党政主导、行政推动来提升区域范围内行政资源、社会资源、群众资源的整合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项目推进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力度。各镇(区)都有社会管理创新项目,牵头领导、责任单位、项目内容、项目要求等也十分明确,但推进的合力和资源的整合度还亟待提升。各地要借鉴镇“明确责任主体、实施项目公示、加强考核引领”等做法,进一步充实、强化由镇(区)分管领导牵头、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精干项目推进班子,建立健全定期例会制度、部门协作机制、配合机制,充分发挥牵头领导统筹协调的作用、责任部门的主导作用、配合部门的协同作用,有效形成齐抓共管的优势。要强化时效观念,紧紧抓住重点项目不放松,对于一些关键项目,通过全面整合资源,着力加快项目的实质化推进,确保按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各项阶段性任务。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平台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整合力度。在现代防控平台建设上,要借鉴镇“公安为主、巡防跟进、群防协作”等做法,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深化镇、村巡防网络建设,同时要继续加快视频监控系统的延伸工作,实现视频监控系统功能最大化。在外来人员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上,要借鉴镇万誉服饰“外来人口服务工作站”和“万誉服饰公寓”等成功实践,深入研究本地区外来人员管理新体制,切实改变外来人口管理的传统格局,同时,按照“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的思路,加快推进外来人口“三集中”建设。在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上,要借鉴镇“建立镇社区矫正执法中队,对矫正对象逐个落实监管责任、制定帮教计划、进行心理测试、进行心理疏导”等做法,整合相关资源,将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涉邪涉毒人员等全部纳入管理视线,加大安置帮教力度。
2、要把抓落实的重点集中到更加牢固的基层基础建设上。基层基础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基,社会管理中的许多问题都源于基层基础的不扎实、不牢固。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要着重从三个层面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在县级层面,相关部门要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建设试点。按照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公众参与的运作模式,围绕“社区组织规范化、社区工作者专业化、社区管理网格化、服务体系标准化、服务组织社会化、民主实践制度化、社区工作信息化”的总要求,尽快出台关于新型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县城镇社区和面广量大的农村社区全面开展新型社区试点工作。在镇(区)层面,要把着力点放在政法综治工作中心建设上。要借鉴镇建立政法接待大厅和镇便民服务中心等经验,通过“一站式”办公,将服务下沉、窗口前移,让群众“少说一句话、少找一个人、少跑一段路、少进一个门”,有效提高为民服务效能。尤其要加强党委分管领导和政法委员的统一指挥协调作用,大力整合政法力量和社会资源,有效实现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工作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社会联管。在村居层面,要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城镇社区按3000户左右规模、农村按“一村一社区”模式,对村(居)区域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推行以“两委”(党支部委员会、村居民委员会)、“一办”(综治办)、“一中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要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专项规划。城镇社区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最低不少于400平方米,农村社区不少于600平方米,并具备居民议事室、多功能活动室、综合办公室等功能。各村(居)公共服务平台必须确保一套制度、一本台账、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套办公须知、一套服务指南、一名以上工作人员,并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已建但面积尚未达标的,要通过新建或改扩建,增加公共服务用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