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更广、袭击手段更残忍等特点。在别斯兰事件中,恐怖分子把手伸向了大批无辜的妇女儿童。同时,恐怖主义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更直接。西班牙、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选举结果都与恐怖活动加剧有直接联系。别斯兰事件不但导致俄与美欧关系紧张,而且成为普京对内加强中央权威、对外谋求重建在独联体的权威、并向美“呛声”的动力。
但是,与恐怖活动反弹相比,反恐方面却显得有气无力、苦无良策,穷于应付。反恐联盟较以前松散,美国反恐联盟“盟主”的地位被美国自己在伊拉克的政策及其反恐不良动机所削弱,已难以恢复。美对拉丹的搜捕活动未达到预期目的。恐怖与反恐怖斗争长期化趋势已经显现,国际政治仍将受恐怖与反恐怖斗争牵动。
2004年末,沙特阿拉伯又发生了一起恐怖活动,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预示2005年恐怖活动不会收敛。而照美国目前的行为方式以及国际社会已经患了“反恐疲劳症”的现实,国际反恐难有创造性的新表现。国际社会仍将在恐怖与反恐怖的持久战争中穷于应付。国际关系调整也将不断适应恐怖与反恐怖斗争长期化的现实。
看点三、多极化在无声中向前推进
单边主义、伊拉克重建、中东和平进程、六方会谈(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以及乌克兰局势的发展变化,将使大国关系出现新的分组离合。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大国互动频繁而复杂的一年。在此过程中,多极化出现了新特点。首先,美国单极企图有所收敛,在谋求大国合作中,多极化曲折发展。德、法、俄等反美言论虽然明显减少,各主要大国都有意修复与美关系,回避与美正面冲突,但各大国在重大问题上自行其是,更加不附美依美,欧洲大国强调欧美是“朋友不是盟友”。与此同时,“多强”与“一超”合作与竞争并行不悖的特点更突出。
其次,大国竞争中的经济因素上升。2004年,世界各主要大国经济普遍增长,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几乎所有大国经济“同步增长”的局面。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大国加强了经济协调。“八国集团”邀中国参与财长会议,是大国协调的突出表现,旨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但是,大国也加强了相互间的经济竞争。美欧在市场准入、航空、钢铁等领域,俄罗斯与主要大国围绕俄市场经济地位及“入世”谈判,各大国为扩大对华投资、贸易,日中围绕俄远东油气资源,都展开了激烈竞争。以美元及人民币汇率为焦点,主要大国新一轮货币、金融竞争更是暗流涌动。大国经济竞争较以往更引人注目,这反映了大国综合国力竞争仍在进行,越来越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内容。
第三,大国多个“三角”联动性加强,国际战略态势酝酿调整。人们经常谈论的大国“三角”关系主要有7组,包括中美欧、中美俄、美欧俄、中美日、中俄印、德法俄、美日印。其中最重要的三角关系是中美欧、中美俄、中美日三组关系。这三组三角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反映了未来大国格局三个相互关联的趋势:第一,中国走进大国舞台中心,愈来愈成为主角;第二,中美关系成为大国关系中最主要的双边关系;第三,未来世界格局有可能形成以中美欧三足鼎立为中心的局面。
第四,德、日、印、巴(巴西)表现活跃,大国“圈子”酝酿变化。德、日、印、巴四国追求大国地位的努力引人注目,并成为牵动国际战略形势与大国关系变化的重要因素。四国联手为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奋起一搏,是它们追求大国地位的集中表现。
德国通过与日、印、巴联合行动“自谋”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而不是向美国等乞求。其大踏步发展对华关系也表现出了德国要作为一个独立大国重登大国舞台的积极姿态。日本为追求大国地位采取的行动已近于急迫,多了几分浮躁。日本坚持出兵伊拉克,而且在其人质被扣的情况下,仍维持其驻伊部队不撤退;追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急不可耐;在俄远东油气管道走向上给中国捣乱,在东海油气开发、潜艇事件等问题上不加掩饰地对中国“呛声”,显然都有摆大国姿态的考虑。印度经济发展加快,影响扩大,成为各大国竞相讨好的对象。美、俄、德、日等都按大国规格加强了与印度的往来。欧美政治家、媒体甚至把印度的发展前景与中国相提并论,视其为新兴大国中的明星国家。巴西被德、印、日拉在一起共同向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宝座进军,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巴西总统卢拉2004年相继访问中、印、俄等大国,并在自己国土上接待中、俄等国元首,不但表明巴西有意追求大国地位,而且有把自己定位为非西方大国的倾向。
德、日、印、巴向大国迈进并取得一定成功,表明大国的定义、标准、门坎在变化,大国圈子在变化。大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